陕西作为青铜器之乡,出土了许多青铜器,包括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的大盂鼎,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大克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毛公鼎……新年第一场分享会,古西楼特邀陕西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员杨曙明老师,带您走进青铜器的前世今生,让长期生活在在陕西这片土地上的人,感受青铜器带来的文化厚重感以及文化自信。
主讲老师:杨曙明为什么写《陕西古代青铜器》
首先是因为自己从小喜欢考古收藏,
其次是由于自己在宝鸡工作期间,接触较多青铜器,譬如宝鸡行政中心的大克鼎。杨老师认为宝鸡实际上应该叫做“宝城”,因为宝鸡境内出土青铜器,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四大国宝”‘、“海内三宝”均居全国之首。最后青铜器作为陕西的重要文化符号,自己作为陕西人有责任有义务去宣传青铜文化,挖掘和研究青铜文化、传承和弘扬青铜文化。
怎么写《陕西古代青铜器》
2008年开始,使用“凤翔龙飞”的名字,在微博上发表自己参观博物馆的总结文章;
2014年开始,在完成《宝鸡青铜文化研究》社科研究规划课题时,对现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对青铜器进行了广度和深度的研究;
2017年开始,继《光明日报》刊发文章《宝鸡青铜器,牛在哪儿?》随后杨老师本人也转至西安工作,开始收集全省范围内出土的重要青铜器资料。
陕西古代青铜器》内容
精选陕西境内出土的100件(组)青铜器,围绕其发现、发掘、流传、收藏和研究过程,重点讲述青铜器背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器物的特点特征、历史地位、文化内涵及重要意义,是学习了解陕西历史、研究青铜器文化的一部精品力作。
《陕西古代青铜器》虽然介绍的是陕西地域出土的青铜器,但从收藏单位和器物流传来看,遍布全国多个省市,涉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本书以器物资料和学术研究为主,以青铜器的史话故事为辅,重在介绍器物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背景,介绍青铜器出土、收藏、流传、保护、研究中发生的历史事件。
为帮助读者深入了解, 每件 (组) 青铜器均配器形图和铭文拓片,部分精美的器物还配有线图。本书侧重于史料考证,注重资料真实性与可靠性,力求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陕西古代青铜器》特点
与一般科普作品和文学作品不同,注重史料考证,运用学术考究方法,对器物出土流传信息深究细考,纠正了一些网络文章传播中的谬误,对器物断代、铭文辨识的考证作了详细介绍。
与一般的学术著作不同,没有着重介绍每个器物的纹饰或断代研究,着重介绍青铜器的重要意义,弥补了青铜器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失,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是一部研究古代青铜器的权威资料。
《陕西古代青铜器》一书,图文并茂,以文字叙述为主,每件青铜器不仅配有器形、铭文照片,还可扫描二维码听取音频介绍,为文、图、声一体化传播。
现场互动环节
商后期和西周前期青铜器有何区别?实际上商后期已经有铭文和族徽,但大多较短,有些也没有,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铭文越来越长;还有一点从纹饰上来看,商人重礼,商朝青铜器多为礼器,用于祭祀,因而多具威严感,而周人重实,因而纹饰大都接近生活。
关于大克鼎出土的具体时间?学术界一度认为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上海学者姜鸣在查阅了潘祖年,为其兄潘祖荫编纂的《潘文勤公年谱》后发现,在光绪十五年条下记载:“时年得膳夫克鼎,大几与盂鼎。”
2001年11月,姜鸣在北京琉璃厂遇见一幅大克鼎拓片立轴,其上有李文田题写的跋:“郑太保得周克鼎,命文田读之,今以意属读而已,经义荒落,知无当也。光绪十五年五月顺德李文田识。”此跋语与潘祖年的记载恰好吻合。可见大克鼎的出土时间,应在光绪十五年或十五年以前,即清光绪中期为宜。
铸造青铜器作坊分布?
从原料考察一般多在南方,由于铜矿基本在南方,目前铜器作坊在北方的不多;此外青铜器的铸造是唯一的,所谓“一模一范”, 一件器物一个模子,绝对没有完全一样的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为什么宝鸡出土多,西安较少?
历史上周人虽有东迁,但其“宗周”还是在老周原;而青铜器窖藏居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战争原因,当时的周人匆忙掩埋于地下;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铁器的出现使得铜器不是唯一铸造材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签名赠书 书友与嘉宾合影 现场合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