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白天,看到有对父母当街教育孩子。
爸爸把孩子逼到一个三面环墙的角落,大约四岁的男孩子大声反复的哭喊我要妈妈,妈妈抱抱。妈妈冷漠脸站在爸爸身后看了一会儿,转身进了旁边的服装店再也没有出来。爸爸和孩子断续的对话表明大概是孩子打了别的小朋友,爸爸一定让他认错,不然就要在角落里罚站。
我从旁边经过,因为孩子哭的太大声,引起好多人议论围观,作为路人甲当时其实没想好该说什么,总是有些不妥。想起我和孩子的几个约定,其中之一就是不在众人面前批评责罚他,当然了也并非是溺爱,在爱和规矩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
很多人说那是熊孩子,就该教育。提到教育,什么是教育。
四岁的孩子,他有了基本的荣耻感,他知道当众被责罚是不好的事。他也知道打小朋友是不好的事。他更加知道要当众认错是一件羞耻的事。这都是本能。
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错,他必然是知道了,即使他并没有认错,他已接近崩溃的反应还不足以说明他的感受吗?
主张惩罚熊孩子的人,大多是认为孩子在公众场合哭闹是种阴谋,你若不惩罚他了,下次他会更厉害。
没有一个大人会允许另一个大人把自己逼到逼仄角落,强迫自己认错哪怕自己就是错。家长之所以能这么做,就是因为对方是孩子。可我们在武力控制的时候就知道对方是孩子,在需要理解和共情的时候就要求孩子是大人。这件事情上,到底谁不成熟?
孩子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就是让妈妈抱抱,他不会因为你抱了抱他,就从此变成一个有能力控制威胁你,实现自己邪恶目的的恶魔。
世界上没有一种关系是可以不处理情绪只要求结果就能变得和谐的。一个感受到爱与安全的孩子,更容易变得通情理。
人间也没有一种教育方式可以一劳永逸,除了,枪毙。这次你抱了他,然后教育了他,下次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原因不是因为你抱了他,而是因为人就是这样长大。
那个被武力控制最后屈服认错的孩子,那个即使没有认错但却始终没有得到一个接纳的拥抱的孩子,最后会怎么样呢。
他会去用冷漠和回避,来惩罚自己的伴侣,因为这样处理关系冲突的方式占据他的潜意识。
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明白爱。
它应是风来吹动一棵树带走一片叶子,一个灵魂温暖了另一个灵魂那么温柔的事。
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育人先育己,请不要想着怎么把孩子变成精英,请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懂得爱,学会爱,感受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