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到家,二宝衣服上、大宝写字桌子上有很多彩笔涂画的痕迹,不过跟他俩画画用的画笔不太一样。
我问大宝:“这是用什么画的?”相较于以前,少了愤怒,以平静的语气发问。
大宝看向我的时候,也少了之前的唯唯诺诺,稍显平静地回答:“我不说,害怕你打我。”
在孩子意识中,做错事要挨打已刻在记忆里,为了降低被揍的可能,宁愿不开口说话。作为家长,是该好好反思了,过去愤怒的后果呈现。庆幸孩子现在只是不愿意说,还没开始撒谎。
“告诉爸爸是谁拿什么东西画的,说了轻轻打一下,不说一人打两下。之前跟你们说过,家里不属于你们的东西,玩之前要征得家长同意,否则就要接受惩罚。”我依然平静地问询。
说着我把戒尺拿在手中,虽然场景相似,却没了过去的怒气。自己尽量控制好情绪,让孩子明白受到惩罚是因为做错事,不是因为我的愤怒。
大宝低头诚恳地说:“是我拿妈妈包里的化妆笔画的,你就打一下。”相应的,他也没有再委屈地抽泣,表现平淡。
我把戒尺举起来,他把小手伸出来,两人配合默契。轻轻一下,惩罚要落到实处,让孩子心存敬畏。
打过以后,明确告知:“这次的事儿就算过了,下次再犯,惩罚翻倍。”他俩低头默认。我把戒尺放下,转身问起大宝的作业,以示翻篇。我放下得快,孩子转脸也迅速,嘻嘻哈哈又热闹起来。
过去教育惩罚孩子,他们多有反抗,感觉委屈。现在想来,是我发泄个人情绪居多,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把自己积攒的负面情绪,通过特定事件表现出来,作用在了孩子身上。
孩子是敏感的,当他感知到家长的惩罚中夹杂有个人情绪,就开始通过委屈的眼泪、愤怒的吼叫表示反抗。
可惜过去认知不清,以为孩子不服管教,变本加厉回应他,把无知演绎到极致。
家长冷静了,孩子就平静了,没有情绪的对抗,就真正开始就事论事。孩子在没有能力辨明是非之前,对家长言听计从。没有照做,孩子自己就能察觉,讲明的惩罚,虽不甘心却能欣然接受。
孩子的情绪,多数时候是家长的映射。孩子这张白纸,家长怎么画,他就怎么呈现。教育孩子,先修好自身。心平气和谈事情,明明白白做教育,孩子受教,家长轻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