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有没有什么学习方法,让你相见恨晚?

有没有什么学习方法,让你相见恨晚?

作者: 枫林悦读_Diana | 来源:发表于2023-05-16 23:25 被阅读0次

有,当然有。而且迫不及待想要分享给你。

这段时间在读《认知觉醒》,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关于学习的方法论,但最核心的,是关于大脑的2条底层原理和1个高效学习方法。

知识的本质是神经元节点的连接

大脑的基本原理是节能

史上最强学习法:费曼学习法

知识的本质是神经元节点的连接

学习的本质,就不是获取新信息本身,而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知识的获取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是取决于思考了多少,思考了多深。

想起李笑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的“阅读速度”是个没用的概念,在我眼里只有“理解速度”。

在学习新领域、新技能、新知识的时候,问问自己:

这个跟我已知的知识点有什么联系?

这个还可以迁移运用到哪些问题上?

……

坚持“以为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当知识和自己产生了连接,这个知识从此就和我有关,就有机会成为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比如背单词这事,除了“背”,更要举一反三,想想学过有哪些替换表达,近义词有哪些,反义词有哪些,可以用在什么场景,能不能现场造个句等等。

need-to-insert-img

除了“关联”,还有另外两个关键词也必须牢记:“强化”和“提取”。

强化:决定学习效果的,是大脑的投入程度;越是强化知识之间的连接,知识体系也就越牢固。

提取:在学习上,重要的不是你学过多少,而是你能从所学的知识里提取和使用多少。

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学的过程越“爽”,遗忘地越快。为什么?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信息地储存强度增加速度,跟提取强度成反比。

need-to-insert-img

提取强度越高,储存强度增加越慢;

提取强度越低,储存强度增加越快。

很简单地例子:回想自己读过的那些书,读的越“轻松”(无需动脑、无需复盘)的,忘的也越快;读的越“费力”(花了时间思考、写了读书笔记)的,记的越牢。

 大脑的基本原理,是节能

基因自我设计的第一原则是节能,凡是耗能高的事情都会被视作对生存的威胁。而潜意识没有思维,只有本能,它会努力让身体走低耗能路线,诱导我们娱乐、享受。

正如《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所说: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用来避免思考的。因为思考,不仅不节能,而且还缓慢、费力,充满不确定性。

在节能天性驱使下,我们会做出非常多不够理性的决策和判断。比如对于大脑来说,维持原有模式是最省力的,一切对原有模式的改动都是麻烦的、耗能的。

于是,人们常常决定“不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待在舒适区是人的本性,因为改变,意味着冒险,冒险意味着不确定性。

need-to-insert-img

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自我训练,主动去做一些不那么“节能”,甚至是“高耗能”的事情。多往前迈一步,走出舒适区;多往前思考一步,多想为什么。

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能够带来长期回报的事物上。虽然这么做会有点难受,但我们要反本能的选择“正确”的难受。

 费曼学习法,到底厉害在哪

“费曼学习法”源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这个方法有四步:Concept  概念、Teach 教给别人、Review 回顾、Simplify 简化。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费曼学习法的本质,那就是:通过“教”的方式来“学”。

但,为什么“教”的方式来“学”是最有效的呢?这个方法到底厉害在哪里?

因为当你能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通过主动学习,理解了相关的概念,提取罗列关键核心信息,并且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need-to-insert-img

整个教的过程,也是对知识再一次的关联、强化、提取过程。这就是费曼学习法的厉害之处。

既然这个方法这么好,怎么运用?在知乎上读到的一篇文章给了我更细致的启发: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具体来说,就是四个字:输出+简化。

输出

输出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

卖课:尝试着学完一个东西,就把它做成课程,讲给别人听。当然,这个不仅考验知识的吸收能力,还考验课程的设计能力、知识的变现能力。

写作:如果你暂时不具备“知识变现”或“内容变现”的能力,也不想出镜露脸,那就写下来,文章、笔记、想法……任何形式都行。

分享:把学到的内容,跟你的朋友、亲人分享,或者在平时逛知乎、刷微博的时候,通过回答、评论的方式,把学到的东西分享出去。

这样的输出,也是一个倒逼输入的过程。比如,我在做的这件事情——写读书笔记。我至少要读3w甚至是30w字的内容,才能输出一篇3k字的文章。

写作式的输出,帮助我把大脑中摄入的零散、无序的信息碎片,整合成一篇高度有序的文章,从而把想法提炼、浓缩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

need-to-insert-img

而且,当我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学到的内容时,大脑也在调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将松散的信息编织成紧密的体系和网络,加固现有的知识网络,甚至创造新的知识。

简化

简化,就是回归问题的本质,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别人,最好是通俗到连小学生都知道你在说什么。

最好的简化方式是什么?提供一个思路:打比方。

可别小看这种能力。类比,其实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能力,体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因为打好比方,需要三步:一是洞察复杂陌生事物的本质;二是能够匹配到大家熟悉的事物;三是找到两者的联系,用熟悉事物解释陌生事物。

比如咱们的教员,就非常擅长打比方:

need-to-insert-img

“革命要有根据地,就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你品,你细品。

还有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一书中也有很多妙喻: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尽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此外,要把一个复杂的东西简化,并不是再降维,而是在升维。因为简化,意味着你的认识必须提升一个维度。你不仅能准确理解,所有的概念,而且还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核心。

比如写作,就是一个降维的过程: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再比如,华罗庚先生的 “先把书读厚 再把书读薄” 这个读书方法论,其实也是个先升维、再降维的过程。

need-to-insert-img

“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写在最后

还有很多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但过于碎片化,全部放进来篇幅过长,也会影响文章整体结构。

近期也打算再推荐几本认知类的工具书,有机会会再聊到。大家若对这本书感兴趣,也非常推荐找来读一读,相信会有别样的收获。

need-to-insert-img

最后,聊聊最近的阅读心得。

很多所谓的方法、原则,都是“大道至简,万物归一”,读得越多,就越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真相,往往是最朴素、最不起眼,但用起来却最锋利的那个。

收录于合集【 枫林悦读】 #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没有什么学习方法,让你相见恨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ob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