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创造性的思维结构,与之对应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相比而言,创造性思维更容易产生足够的动力,因为创造源于爱。创造性思维基于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思考我要什么,再看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提供什么,并想办法缩小现实和目标的差距。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看现实有什么、环境能提供什么,再看基于这样的现实,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合理、现实。
显而易见,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把人生视为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面向未来,他看见的是不确定中蕴藏的惊喜,而拥有解决问题思维的人,他把人生视为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面向未来,他看到的是困难带来的艰辛和不易。相比较,前一种人会有更多的勇气、更乐观,而后者会有更多的恐惧和担忧。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不是艺术家,我能创造些什么呢?是啊,歌手创造新曲子,画家创造新作品,而我们普通人,能创造些什么呢?由此想到我今天跟朋友的一段聊天。我入职新公司三个月了,每一天的工作都在明明白白的告诉我,这不是我想要的、这不是我所期望的。面试时得知我是公司招的第一个这个岗位的员工,公司的计划是招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把这一款业务慢慢做起来,然后考虑拓展人手、正规化管理。我被这一点吸引,抱着很大的期待入职了。然而,三个月的工作经历告诉我现实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困难,公司的运作体系和我计划中要来做的事基本不兼容。失落、困惑之中,今天找我的导师聊,想听听她的意见,聊了半个多小时后,越聊越失落,最后她的结论是保持成长、另辟蹊径。听到她话的那一刻,我心中一股莫名的惧怕拂过,我不假思索的说: “我不能还没战斗就撤了,这么重要的事上,我不能给自己创造这样的体验”。她听到我的话,惊喜的笑了,而我心中的失落似乎也随那句话流走了,心中的信心又回来了。一直以来,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我都特别努力,所幸那些重要的事情后来发展得比我预期的还要好,所以当导师说另辟蹊径时,我感觉上就像是自己心中有了一个逃兵的阴影,这个阴影如鲠在喉,提醒着我曾经的懦弱,我更怕自己在逃跑一次以后,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逃跑,毕竟放弃是很容易做到的,毕竟懒惰也是天性,毕竟大脑出于节省能量的需要总是悄无声息的驱使我们去做最简单的事,而后还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来进行自我安慰。在我很在意的事情上,我不能给自己创造这种不想要的体验。我不确定我能在这个公司、这个岗位做些什么,但至少我可以为自己创造不一样的体验、创造一段不同的经历。每个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人生是我们的画板,生命的意义就是去创造独一无二的经历,让它们布满人生的画板。我们的“作品”不一定会被别人看见、欣赏,但却会给我们充电,让我们去开启更多的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