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
效率不仅仅是劳逸结合

效率不仅仅是劳逸结合

作者: 木成雪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20:55 被阅读2次

    今天看到一个有趣的话题——伪勤奋

    首先,伪勤奋是什么呢?与勤奋相对,伪勤奋大概是一种相对虚假的勤奋,这虚假并不是指形式上的虚假,而是内涵的虚假。简单地说,就是“我努力了,但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这份没有效果的努力会使得焦虑更加严重,不安全感加剧,说起来听让人难过的。

    先列一个简单的公式吧:产出=时间×效率(更严谨地说,是单位时间的积分)。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正常来讲,越勤奋(付出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应该会带来越多的产出,前提是效率为正。所以说,当你付出了足够多的时间,效果依然差强人意,我们就该考虑效率的提升了,大多数人都会有这个认识。

    但是怎么提升效率呢?这一点会难倒许多人,以致于很多人只好采取“劳逸结合”这个策略。对,劳逸结合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毕竟不论做什么,理想的身心状态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但其实效率还可以这么理解:能够促进结果的达成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如果我困了,我去教室和寝室哪一个会更有效率呢?显然是去教室,因为我能睡得更香(#开个玩笑)。如果我冲着睡觉去,躺着一般比坐着更舒服一些。所以南辕北辙是最没有效率的,因为背离目标而去。

    OK,我们现在知道了,所做的事情影响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影响目标的才是有效率的,所以我们想一想,平时所做的努力是否与我们追求的目标真的相关。

    我反正是不相关。(#开个玩笑)

    那么如何判定所作所为与目标是否相关呢?这是一道分析题。

    我们需要知道“目标”是什么,影响目标的因素有哪些。

    举个例子。

    高中时候我们的数学考试,限定120分钟,满分150分,位次以分数高低进行排名。一般来讲,我们的目标可以是“在2个小时内尽可能多地拿到分数”。(这看起来是一句废话,不然哦,很重要的,这是第一步——明确目标)

    所以说,我们需要做对,因为要拿分,也需要做快,因为时间只有2个小时。那么可以采取的策略通常有2种:快中求对和对中求快。

    高中时候我的同桌是个理科学霸,理综总是290+。有一次,理综题目量比较大,我没做完,还剩最后一道大题,令人欣喜的是我同桌也没有做完,而且所有的生物大题都没有做。

    卷子发下来,他考了251,我考了233。

    “诶???你不是没做完吗???”

    “对啊,大题都没写啊”

    拿他的卷子看了一下……嗯,确实没做完,但做的全对了(暴击)

    他就是这么厉害,高三那一年就只练做题速度,而我始终在预习我的物理……高考的时候都没有预习完,虽然卷子我是每次都能做完。

    那个时候就总会觉得,运气好的话,我做的都能对了呢(期望脸)。

    这两种策略不能说哪一种是绝对的好,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先做对再做快”都会更好一点。要记得目标:在考试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拿分,而不是尽可能做完。

    这个策略不仅仅影响考试,同样指导着我们日常的学习,以学会为重,而不是学过。

    所以“稳中求进”往往是一个比较常规且优质的选择,小到考试,大到生活乃至工作、机构的运行。

    当然,还是要说一下,“稳中求进”不是绝对的优先选择,但是适用于一般情况。

    这是一个根据结果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的案例,如果我们能够进行这样的分析,那么尽可能做一下,因为分析完之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努力,也更有效率。

    但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能立即作出分析,还是上面考试的背景吧。假设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准备考试,但是我知道我的目标:2个小时内尽可能地多得分。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做试验取得经验,通过分析经验(数据)做出进一步的假设和推测,这样做成本通常很低,但是收益很大。比如我的目标是期末考试考得好一些,那我可以拿几次月考做试验。第一次月考我追求每题都做;第二次月考我先做会的,保证做对,再做不会的。假如发现第二种得分相对高一些(也可能第一种啊,都不一定,我只是做个假设),那么我们就可以分析其中的差别和原因,从而做出一个相对成熟的适合自己的策略,这样一步一步地试验和分析就会帮助我们逐步改善我们的效率。

    所以呢,效率的改善可以不仅仅依靠“劳逸结合”,它是可以有科学的方法的。

    好了,这次就皮这些,今天也要加油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效率不仅仅是劳逸结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qh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