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学习这个事情最重要的是主动性。
掌握一个知识的时候,你不能死记硬背,不思考理解基础上的死记硬背,实际上是一种惰性。
你要从各个渠道,各种方式,各个维度不停的去验证这个东西。一个老师讲解了这一章的内容,他也许是从这个角度去讲的,例题也是从这个角度去切入的,但是这只是这个老师的喜好而已。换一个老师来讲,看这个老师又从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思维切入去讲这一章的内容。专挑那些不同的老师讲解去听。专注于老师他们在讲解中的不同的切入点。然后去挑有针对性的练习去做。如果挑的练习题能够很好的概括这个章节的内容。那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效的。
学习实际上是没有捷径的。因为真正的捷径反而是你需要非常具有主动性,非常多的探索。
其次,需要集中注意力。不是你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不是说你只接收信息,而是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不断的在头脑中去思考老师讲的东西,还和你以往掌握的知识之间不断的对比。
第三,你要找到学习的意义。
如果你是为钱而去做一件事情,那么他就会剥夺你做这件事情的快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不能把兴趣当成工作。其实他最本质的含义是,你要去找到你做这件事情的意义,而不仅仅局限于钱,如果你既能够找到做这件事情的意义,而且能够找到它里面有趣的点,就是你能发觉做这件事情他可以给你带来多面性的好处,那你就会兴趣盎然。根据ABC理论,实际上这些东西你都可以做到。
第四,要找到知识的关联性。
不能死记硬背,其实我的理解是,你不能把你要背诵的内容抽离出他的环境,就像背一组没有关联的乱码一样,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效果极差。
就像一个人,把他放在非洲,晒黑了你能认得出来,把他放到北极,穿了很多的衣服,你也能把他认得出来,穿彝族人的服装你能够认得出来,穿苗族人的服装你也能够认得出来。
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如果你想把他的名字记下来,就结合他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就可能更容易记住。
这个单词由什么样的词根组成,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使用,这些背景知识你了解的越多,你这个单词就能够记得越牢。把一个无趣的单词变成一个故事,变成一个好玩的图像,变成动态,或者跟其他单词之间的对比。运用对比、联想、夸张、地点法等等。
实际上,记住一个单词要打通一个神经元之间的通路,但是你不能让它孤立的存在,要让E跟大脑其他的神经元系统之间链接起来,它处在一个大系统中才不容易被遗忘。
学习这个事情是真的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理解,去不同的侧面反复的研究它。让它变得立体,有血有肉,它才会在你的大脑中永久地存在。
第五,带着好奇心去研究式的学习。
你找不到你在学习过程中的这种乐趣,你很难用未来的目标激励自己。既要有目标,有计划,有安排,同时又要能够找到在学习这个过程中的乐趣,不是为了完成,而是为了享受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思考很重要,但不要被局限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要尽可能的调动起你身上的各个器官---眼耳鼻舌身意。调动不同的器官就会涉及到不同的神经元细胞。你在学习一个知识的时候,你就不仅仅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而是建立了一个和眼耳鼻舌身意相关的神经细胞的一个立体网络。就像一个蚂蚁,它单个时实际上智能是非常的低下,但是一群蚂蚁,就会有很高的“群智涌现”。
学习的知识不应该是线性的一个过程,而是指数增长的一个过程。
知识的增长,不是今天学到1,明天学到1,后天学到1,然后连续学了30天,是30个“1”的相加。实际上并非是如此,是今天学到1,第2天的总量就有可能达到2,第3天的总量就有可能达到4,第4天的总量就有可能达到8。它不是线性的增长,而是指数级的增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是因为一个神经元,它不仅仅和另外一个神经元线性相连,它还和很多的神经元相连,许多的神经元相连,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就呈现出一个指数级的增长。
当我们学习一个知识的时候,把它看成孤立的,那这样的学习模式必然是非常困难枯燥无味的。一个知识它一定是在一个网络中的一点。我们有意识的把这个知识和周围的网络不断的链接,不断的看到各种细节,不断的看到它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异同。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不停的围绕这个知识来产生联想、链接、思考。这样的学习过程本身是充满趣味的,而且有助于把知识长久的记在头脑中,而这样学到的知识是活知识,而不是死知识,对于我们学习下一个知识点也有极大的帮助。
以这种方式来学习知识,这个学习的过程才会兴趣盎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