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书总是心急,急于读完一本再去读另一本。这源于青少年时期无书可读,入了大学后突然面对图书馆一架架读不完的书时的贪婪,就像一个长时间挨饿的人突然有了无尽的美食,那吃相必然会是难看的,而且会在长时间内以难看的吃相吃任何东西。
大学时期几乎每天都去借书处。作为工科院校,那时学校的借书规定是每次最多借五本,文学书最多一本。我就每天借一本文学书,点灯熬油地囫囵吞下,第二天再去换一本。
毕业后到了偏远的郊区工作,社区的图书馆又小又破,没有几本可读的书,所借的书多是专业杂志。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附近有个旧书摊,书虽旧,但时有惊喜。那时工资很低,加上住宿舍没有独立空间,买书就很节制,看完一本才买下一本,但看书状态仍如前,总是急于读完。
后来有了家,有了孩子,读书的时间几乎没有了,孩子小学之前,大多都是给孩子读书。
后来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大书柜,读书的贪婪转移到买书上,书柜里没读过的新书很快超过了读过的书。有那么几年时间,每年买书二百本左右,读书四十本左右,还包括电子书。
买而不读,愧疚之心渐甚,前几年开始发愿要多读少买,但只有一年达到了买书量和读书量平衡,随后又肆意了。
2018年二月,发愿要一口气读完百本英文原著。中文书很少买了,开始买英文书。2018年还比较克制,边读边买。一年下来,读了二十本,买了四十多本。2019年又饕餮起来,买了一百五十本,仍旧读了二十本。
这两年内,基本上看书的时间都在读英文书,偶尔看几页中文书,看哪本都觉得那么亲切,读书速度更加快了。
今年年初开始,接受某课程督导,老师指定了几本书作为课后作业,开始了有目的地读书。此后读书心态起了变化,不再急于读完,而是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着自己和文字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发现书中的文字和自己的联系密切起来,往往读上几句就心有所得,后来索性边读边把所思所想记下来。前几天读《所谓时间管理就是选择性放弃》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读完的。
今天早晨四点半醒来,读《创造人生的伙伴》,读到一处大生感慨的地方,想写点什么,却突然欲辨已忘言,但又并非大脑空白,而是满满的感叹。这是以前不曾有的新体验。这个体验,我觉得值得一记,这是这篇文字动心起念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