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第7章,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越来越大了,他分享的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效率。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效率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一章里面就重点分享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只来得及看完了消费者剩余,给了我很多思考。
所谓消费者剩余,也就是消费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他实际支付的量。而这个差额在我的理解,实际就是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多大的“我赚了”的感觉。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于任何一件商品都是有一个自己的心理价位的,当然这个心理价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对于iPhone,曾经iPhone出过平价款的iPhoneR,但实际销量并不是很好,为什么这种价格低了的反而销量不好呢?因为大家其实被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但iPhone的价格其实就是贵的,而出现的这样子的平价款就意味着配置或者说档次是低了的,那对于那一些本身希望通过iPhone来彰显自己身价的人,就不会去买这个系列。而对于那一些因价格昂贵而不用iPhone的人来说,变了便宜之后,也无法让他们产生购买的欲望,所以这个操作失败了。
因此当我们能够认真理解了什么是消费者剩余的时候,我们其实真正能够明白的就是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以及到底应该如何去设定价格。
那如果换到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培养出自己的火眼金睛呢?
比如说对于现在的各种购物直播等等,或者是双11的各种购物节,其实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所追求的就是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愿意支付的价格绝对是高于在购物节时我们所需要支付的实际价格。
所以在下一次购物的时候,其实我们自己可以主动问一问自己,实际对于我来说,我愿意为这个商品付出的价格是多少,这个价格与实际现在我所需要付出的价格来讲,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锻炼自己去看物品的能力。大家真的可以把自己设想成为古董铺子里面的老师傅,在拿到任何一样商品的时候,都主动去判断一下,比如从质地,工艺等等角度去思考,这样物品到底值不值这个价,或者说这样这个物品在市场上的均价到底是多少。或许对于有一些东西来讲,我们并不需要去做这样的判断,比如对于书,对于一些电子产品。但有一些东西我们是一定要去主动判断的,特别是那种我们所购置的大件类的房子,车子等等。
而同时,我们也要努力的去追求消费者剩余最小,什么时候呢?工作场合。公司愿意为我付出的价值和我实际所值的价值,这个中间的差额越小,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是越好的。因为通常情况下这两个价值是不会相等的,那么我们所需要追求的一个既不要被高估,也不要被低估。低估的危害,大家显而易见。而高估的危害其实也是很大的,因为一旦被高估的话,其实一很容易会造成人寿的崩塌,对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涯也是会有巨大的影响的。
明天会接着去看生产者剩余,期待把两者结合之后能够有更多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