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罗晓晖 凌宗伟:一要树人,二要有实效》一文,很多观点启发我深入思考语文教学的问题。
罗晓晖在其《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和技巧》序言中的表述:“本书严格遵循两项原则:第一不要害人;第二要有实效”。
关于作文指导如何才能有实效的问题,罗朝晖有以下观点:
第一,大作文训练是基本无效的。练笔则是学生自己在发挥,不具备教学的意义。
第二,作文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有效的作文指导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写作体验和良好的写作能力,很多教师因不具备这样的体验和能力而无法有效指导。教师应尝试“下水”。
第三,个性和创造是学生天性部分的发挥,作文只有在技术层面是可训练和改进的。
第四,作文是书面表达,书面表达必须以足够大的词汇量尤其是书面语词汇量来作支撑。
第五,有质量的写作必须从模仿开始。
第六,反复锤炼一篇文章,比多写几篇文章更有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修改过程中学生容易找到优化表达的操作经验。
第七,从训练角度说,写作文应从训练造句开始,让学生在打磨句子的过程中,寻求对语言表达的准确、精炼的体验。段落写作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训练才可能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第八,教师要去了解、面对和解决学生在写作中的真实的困难,不能迷信“写作源于生活”“要有真情实感”“要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叙事要有波澜”等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关于课型,普遍认为课型有“新授课”“复习课”或“阅读课”“写作课”之分,这是从教学内容来分的。罗老师认为,应该依据语文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区分不同教学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把语文课分为七种课型。这七种课型是:预习课、文本分析课、评价鉴赏课、文学史和文化知识课、训练课、综合性实践课、学科阅读课。前五种是关联课本的,后两种不需要涉及课本。
预习课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和监督学生预习,学生借助辞书读课文,勾画圈点做批注。预习是典型的自主学习。文本分析课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提取文本语义信息,如何整合语义信息,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还原性理解。评价鉴赏课,通常以单元整合的方式进行,或对单元内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或对这些文章的艺术形式加以比较、进行鉴赏。文学史和文化知识课,是以单元整合的方式进行的,对本单元涉及的作家作品、文化常识等,进行集中的专题性学习。训练课就是让学生过手。
综合性实践课和学科阅读课,这是课本之外的,但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重在实践。我记得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每年学校都会搞中秋游园会,有猜灯谜、做对子、诗词抢答等活动,热闹得就像赶集一样。我觉得那就是语文综合性实践课。学科阅读课,是指为学科学习而开展的阅读课,有点类似于现在流行的“整本书阅读”,但不完全一样。语文的学科阅读课的目标,是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科阅读课所选择的读物,必须是“语文的”。
关于“主体论”,罗老师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而知识或真理则是世界的主体。
以上引发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第一,有人看到“教育不要害人”会认为言过其实,我觉得真的应该思考。教育教学的立足点,是“树人”,也就是成全人,而不是危害人。可是,事实是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口不择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学生能不能学到知识排第二,最主要的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的进取心、磨灭了孩子的童心。这样的行为、语言存在于教师的教育过程中。比如,全班罚站、连坐,比如言语过激、声音过大、影响面很大的批评教育,有效果没?第一次当众批评学生还会因伤面子而羞愧,第二次、三次、多次后,教育效果彻底为零,因为他已经适应了“你的疾言厉色与语言暴力”,当言语起不到触动内心的作用时,会有教育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
爱是最好的良药,也是最可贵的教育方式。只有用爱,才可以打开心扉,改变一个人、一个人的一生。罗晓晖说,教学是谋求学生有意义的改变。深以为然。
第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个人的经验是让学生从写一句话开始,觉得写话就是“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喜欢上表达。这中间少不了教师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励学生。从每天写几句话,到每日一文,练就的是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布局谋篇的速度,是高质量成文的自信。一学期87篇练笔,是我的实践,收获的是作文分数平均每人高于同级其他学生7分。
一学期一个作文本,就决定了习作不会有好的发展。我们每个班应该有两三个本子,每日一写,每日评价,激励促进。教师的成就在于你每日付出的劳动有收益,而不是你只是度过了这段时间。
罗晓晖老师的经验是高中学生要“积累——模仿——发挥”,小学等同。至于教师写下水文,我写的少,但我天天在写专业文章,故而对学生也是激励。
第三,罗老师的课型建构更细腻,也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帮我打开了新的思考角度。基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节奏?如何让“自主学习”落地见效。从高中到小学,我们可以尝试转化,在实践中形成认知。
我们之所以觉得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是因为我们在形式上探索的多,而在语文教育的本质上追问的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