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看见有兴趣的书就忍不住买。。。尤其是地摊或者网上的打折书,说句诛心的话,穷书生就是靠买书满足廉价的购物欲,进而形成物质社会里的一种自我安慰的自尊。
其实书这种东西,就是信息载体,人生苦短,也是需要规划的,什么书细读,什么书粗读,什么书要笔记,什么书要做题,什么书要背诵。 人脑其实容量相当有限,又有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分别,如果想奔着经世济世,读有用之书的目的,那买书看书,就要好好规划一下,尤其是时间的计划,但如果看书是为了舒服打发时间,那就随便拉。。。
如果是专业的东西,那就是术业有专攻,不但要做题要实验要实践,还要做出现在流行的思维导图,时时复习,才能够资格吃一碗专业的饭,人生苦短,能做好一个专业就是难以达成的成就,也就可以一门鲜,吃遍天,走马观花,杂而不精,不过两脚书橱而已。清 叶燮《原诗.内篇下》:“且夫胸中无识之人,即终日勤于学,而亦无益。俗谚谓为‘两脚书橱’,记诵日多,多益为累。”其实码字也是一样道理,若能以写论文的态度研究码字,准备素材,还怕写不出一本有干货的粮草以上?
说实话,我这辈子买过的书只留下了不到一半,不过我没有卖掉,送给小镇图书馆了。。。
比如《史记》,我语文九十分,凡是文言文的分我都没做对,抱歉了,我就看白话文版
照某些人这么说,看佛经要学梵文,看圣经要学希伯来文,看中世纪文献要学拉丁文?人生苦短好吧
文化者,思想是也,又岂在之乎者也
照某些人这么说五四又何必搞新文化运动,推广白话文。。。
我且引一段唐德刚关于训诂考古学历史的看法 ,且做回答这种治学方法的见解
近年来电脑之发展已至不可想象之程度,如今台北中央研究院已将二十五史与十三经等输入网路;大陆上甚至已将四库全书全部电脑化。笔者本人曾承台北南港中研院电子专家之辅导试检二十五史及十三经诸典籍,按钮索骥,所需史料简直多至无可招架之程度。近月由华裔谭崇仁博士等专家为美国IBM所设计之“深蓝”电脑与世界棋王科斯巴鲁夫对弈,科氏败下阵来,曾引起世界震惊。其实此事并无可惊之处。盖深蓝计算棋式之“秒速”为二亿步,所藏棋谱在万种以上,而且日新月异,永远不断地在改进之中,一人脑中智慧之累积,究有其极限。古人云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棋王败北,何足异哉,再者照目前电脑科学发展之情势度之,则下一世纪电脑之秒速将有十亿字之检索能力,直可把目前藏书铁架长逾六十英里之美国国会图书馆,全部收藏集于一机之内,置诸衣袋之中而有余,真是成何体统?!读者贤达批览拙篇,或将疑我为撰写科幻小说。朋友,非也,非也!此一幻想之成为事实,只是十年、二十年后之事耳。电脑革命如今已排山倒海,吾人身在此山中,下自觉之罢了。
现在言归正传。若谈电脑革命对史学之影响,实在令人不忍卒言。笔者昔年每劝胡适之先生不应再搞他的《水经注》。原意是胡师今世之大思想家也,恶可因噎废食,沉迷于考据训诂之小道哉?然久有考据之“癖”的胡老师听不进去也。孰知进入今日的电脑时代,考据训诂真已成为工匠小技哉,适之先生二十年之功,今后如以电脑检索之,数星期之事耳。浪费了胡适二十年的光阴,我们的民族智慧如何浪费得起?……事实上,纵在今代电脑出现之前,美国史学界对此以注脚相尚,泛滥成灾的繁琐史学之抗拒已甚嚣尘上,论者以容忍一注可长至三百页之当今美国的八股史学实为荒谬。今后在电脑笼罩之下.那就更不足论矣。去年秋《纽约时报》对此一学术革命,曾有颇为详尽之报导。(见WilliamH.Honan."FootnotesOfferingFewerInsights:ScholarsDesertanOldTraditioninaSearchforWiderAppeal."TheNewYorkTimes.EDUCATION.August14,1996.p.B9.)
有感若此,以故笔者试撰此篇时,既为顾虑一般读者对章句之不耐;同时为试探电脑时代新史学应有之取向,乃不作教科书式之撰写。一般史实之早成定案者,都以我国傅统史学中之“纪事本末体”及“大事年日志”之方式于末卷中条列之。如此,则读者可一目了然.毋须作者啰嗦也。而史实中之可议、可惊、可叹之处则于正文中详叙之,并试行减少学报气味,庶几一般读者能读而终卷也。名家之见足傅千古者,则博揽而广收之;或有不足者,则以愚者之一得而填补之。虽仅一得之愚,亦聊备一家之言,以待知音者之更多补充与佐证。至于一般注脚,除具有关键性者注明之外,一索可得者则省却之。盖专家检索,初非难事,遣兴读者亦知作者之不妄言也。聊以拙篇为新方向之实践,纵不能致,然心向往之。至恳读者随时匡正之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