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把自己作为方法》有感:在问题成为问题前,谈理解

读《把自己作为方法》有感:在问题成为问题前,谈理解

作者: 饕餮吃毛豆 | 来源:发表于2020-10-12 01:51 被阅读0次

两次在朋友圈看到这本《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又在《十三邀》补了有项飙老师的那期采访,这个让许知远情绪高涨到点whisky的人类学学者,对当代人生活方式的洞见更是让我胆寒。

「时间的整体性和线性化变得非常碎片,但同时在这个情况下,时间感*变得非常强烈。现在的时间感追求一种即时性……似乎是一种反思能力的下降,情绪化的道德……」

「对抽象系统代际关系的信任,对婚姻对家庭的理解。缺乏自信,在附近构造爱的关系的能力。」

对理想的知识分子的描述「要很在地,要非常强的敏感性,对古典的东西当然要熟悉,要划到现在的实践中去……」

我把自己的生活代入,发现我对待时间/附近的态度也被“改造”了,「附近的消失」不仅是情绪化的道德感,还有消极对待亲密关系这一方面。

想起朋友说过一句话「如果是他们“觉得”你有问题而你自己觉得自己没问题,那其实是他们有问题」,结合项飙老师的对当下社会氛围的分析,是不是有很多细想用不着生气,却让自己生气的事情在发生,「这种事情必须要生气吗?」或者「这种情绪是不是被放大了?」

在我观察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确实出现在生活里。

像是等不到对象秒回的消息就气炸;以前是没买口红就劝情侣分手;快递员需要在算法的时间内到达……

还有,过去因为换了很多工作,我和男友提起过自己不想和同事交朋友。这是我第一次把想法强烈地表达出来,同事都是姐妹相称,但自己就是无来由地阻隔(阿康和文案的壁垒?)。一想到上班,这种抵触的感觉又浮现了出来,也有可能是因为工作量,抵触又加剧了🤦‍♀️。

我能感觉到,人和人之间,尊重少了,共情力不是没有,只是浅显地略过了,而且越来越对任何事提不起劲···这种状态被捕捉到,在《年轻人之丧》一章有了点眉目,吴琦老师提问年轻人陷入普遍的“丧”,好像一切没有意义,也看不到生活的变化。项飙老师回答到「读好书……给家里买房子,是将意义外化转移。」

过去我一直认为“没有意义”是没那么多钱没什么社会地位的人才会冒出的想法,其实意义只是不从自己感受出发,所以认为它“没有了”。其实人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瞬间,今天刷微博还看到,深圳有7栋房每月收租60万的拆二代,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去开出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我又反问自己,我的意义又是什么?就我目前养着猫,依稀是有一种责任感在,这种付出求回报是不可能,所以也不存在什么失衡。加上对咖啡的爱好,咖啡风味的品鉴无关对错,又给我很大的自由,我给自己贴上猫奴和手冲控的标签,这种「生活感」有一个宣泄的出口。但我不太提及文案的身份,项飙老师说他有非常轻微的自闭,把交谈当工作,我大致能理解这种感觉,写作对我来说像布道一样。正如我纹在手腕处的“写”,和使命感有出入但不会太违心。

扯远了,推荐看完《十三邀》S4E4的节目,再看书。

这本书更着重在自我的一种定位、实践,与节目中揭露现象不同,倒像给出自己构建附近的方向。有一点是贯穿的,强调人和人的关系。节目里,项飙老师谈到「得到自己的尊严和自由,出路不在于个人,一定是在于关系,没有一个天然的个人尊严的……」,书中《共同理想》一章也提到「自我证明这个概念是个悖论。要证明自己其实就是没有自己……自我证明是很危险的。」。关系又具有多面性,在《边缘与中心》里,一针见血指出了“边缘”定位和焦虑/变质的因果,再层层递进剖开《人的再生产》有关的服务产业崛起,以及留学和社会分化的关系,在跨国婚姻那块的介绍提到了不平等关系的加剧。跨越温州、北京、牛津等地,看似用时间和地域去铺开访谈的内容,实际随着项飙老师的际遇又对相似的话题丰富了场景和思考。尤其是在跨国婚姻那部分,我没想到关注人本身其实会对落后的地方造成负面的反馈(可以再延展看《全球“猎身”》)。

如果从时空去串联全书,其实也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童年时对三舅舅的佩服,「他能对身边的事情形成一个图景。比如说做年糕,他会把从浸水……能把其中的道理勾勒出来,和事情的联系也就清晰起来」,算是对「附近」的启蒙,「三重世界」的氛围也让自己成为一个比较有乡绅气质的社会研究者。到北大发现找庇护现象对人格的扭曲,以及学业上的焦虑,不求名利地开始了6年“浙江村”的研究,渐渐有了「自我」的形成。再到牛津的「迁移研究」,期间在新加坡得到「学术是人的一种实践」启蒙写下《世界、学理与自我》,博士论文《全球“猎身”》。之后学术路径转变,在中文世界时常发布理论、研究方法方面的专门文章,「我认为我们有很多问题不是需要答案,而是把问题本身提得清楚一点」这一句真的振聋发聩,也呼应了《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性——「因为世界需要你做的,也就是对复杂事情的清晰描述」,紧接的下一章节《学术不是天职》同样提到“about”一词引出的「问题意识」,而且项飙老师前面有说开展工作不讲清缘由就不能让群众信服。

可见理解,不仅在于巩固自己的认知,还要在传播上做出准确的描述。想起看过一张图,有点记不全,是讲掌握知识水平的金字塔,塔尖就是将所学传授出去。其实就是封底所写的「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思维操练的方法」。

最后我还想补充在《寻找新的话语》中,项飙老师对知识分子气质或者特质的回答,对比节目里的回答,也蛮有趣的。「在我看来,反思性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反思的意思是,你要阻止自己,要把自己停住,不要线性地往前冲,想一想为什么今天要这么做,不能用别的方式……反思就是提问」

书中还涉及到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因为没有储备、才疏学浅就不着墨去写啦~总的来说,是一本能够引导你立足自身去发散,和时代同频,又放眼世界,试着寻求自身意义和深化问题思考角度的好书。

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人生,描绘出精确的图景。

相关文章

  • 读《把自己作为方法》有感:在问题成为问题前,谈理解

    两次在朋友圈看到这本《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又在《十三邀》补了有项飙老师的那期采访,这个让许知远情绪高涨...

  • 读《把自己作为方法》有感

    这本书的访谈内容,我一个深刻感受是阅读此书之前,需要提前做功课,对于人类学、社会科学、中国史、全球史等需要有一个大...

  • 《把自己作为方法》有感

    最近在看项飙的谈话录《把自己作为方法》,比较有感触的一点是其中提到的“个人经验问题化”,因为项飙老师自己是研究人类...

  • 读《把自己作为方法》

    这本书是对人类学家项飙的访谈,触动很大,如何才能将自己作为方法呢?说实话,感觉自己一直都是循规蹈矩的人,想到那个词...

  • 太傻十日谈 第一章 随想

    今日看了《太傻十日谈》的第一章,虽然谈的是留学申请,实际上是在讲解决问题前,是否真正理解问题,理解知识体系结构,信...

  • 读《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有感

    读完这本书感觉部分认知又被刷新了。 第一点是:资源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现在转化成了潜在的资源,是可...

  • 《把自己作为方法》:保持对话,把“自己”作为方法

    我是绿皮火车,欢迎点击上方“关注”,为你分享我的阅读书单和感悟。 “方法” 首先是一种勇气。不一定要遵守那麽多惯例...

  • 读《谈升学与选课》

    在《谈升学与选课》一文中,朱光潜先生指出,升学问题分析起来便成为两个问题,第一是选校问题,第二是选科问题。而他把选...

  • 把自己作为方法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

  • 《把自己作为方法》

    要说,这本书,把我对当下的很多现象的怀疑和疑问找到了解释。 还有最后一部分,今晚能读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把自己作为方法》有感:在问题成为问题前,谈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ay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