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弋一
中国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吃饭在中国人看来是头等大事。
有一位五星级餐厅的厨师曾讲过一个道理:“如果你能和另外一个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那么你们两个什么事都可以谈。”
仔细想想,这句话颇有道理,如果你跟一个人有矛盾,大到无法调和,一定不可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更别谈一起愉快地共进晚餐了。
01
中国人素爱使用圆桌吃饭,圆代表圆满,代表团圆,代表和气。
所以,如果在一张圆形餐桌上坐下来,你就会发现,不论从哪个角度上看,人与人的距离都那样近。
饭是一种传承,如果有人否定你做的饭,一直在否定,说你做的饭不好吃,那其实是在对你表达:“我不是不喜欢面前的食物,而是不喜欢同你坐在一起。”
客人上门了,必定不会贸然去说主人做得饭不好吃。
不是特别好的朋友,自不会一起下厨做饭,在烟火气中洞见生活,在烟火气中靠拢彼此。
02
古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一种洞达勤俭真谛的话语。
古人靠劳作辛勤为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所以才有了每一次餐饮都需要吃完,每一次餐饮都需要被重视。
在那个什么都不缺,什么又都很缺的年代,人们把吃饱饭作为人生的追求。
萧红和萧军感到青岛时,住在一个破旅馆中,甚至连租一套被子的钱都没有。萧红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草垫子可以吃吗。”
人饥饿到一定程度,所有情绪都被弱化,心中只想着吃饭。这就是我们祖辈对勤俭持家的理解。
在清朝时期,相对富有的家庭,才能吃上鸡蛋,饭桌上,长子或者德高望重的老父亲,都是没有鸡蛋可以吃的,唯一几颗鸡蛋,被先夹给孙在,然后才轮到孙女。
这是祖辈对于繁衍同姓后代的殷殷期盼。
当然,在现在来看,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女是平等的,但在那个饥荒交错的时代,男权主义的盛行和物种更多繁衍有着直接的联系。
那个时代中,人们虽然都吃不饱,但生奇奇怪怪的病也少。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饮食结构和水源,人们没有油和荤腥可用,所以饭食总是越清淡越好。
人们没有大米白面可以使用,所以总是吃粗粮。
人们各个劳作,男人外出耕作,女人在家中做女红,人们通过一双手,来让生活变得更舒适,更美好。
所以,那时候的男女总是更精瘦,“以胖为美”,是因为人们觉得胖人吃得好。
03
到了现在,人们吃着饕餮大餐,油高、肉多,稍微不控制,就变得肥头大耳,为了追求纤细的美感,人们主动吃最原始的食物,通过运动来促进消耗。
从这个方面来看,人们历经百年变迁,好像周围的一切硬件都越变越好了,可人们的幸福指数和生活方式真的越来越高、越来越健康了吗?
从前人们对古汉语重视,每天劳作之外,在太阳快收尽的时候,读者一本书,或者挑灯背诵着一些文章。
那时的人们,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他们对知识充满敬畏。
那时的人们,总是平和地等一封信,等一个人。
时代一直在往前走,不论是吃饭还是爱人。
但时代却一直在变浮躁,人们的一餐一食都有了更多选择,人们可以去爱的人好像也越来越多。
可愿意为你支付时间去做一顿饭的人,却越来越少。
不论何时,都要珍惜能为你做饭并和你坐在一个餐桌上吃饭的人。
在这再普通不过的行为中,藏着的是绵长的爱与信任。
愿漫漫浮生,有人陪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