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后世尊称为“宗圣”。他是孔子的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孝道闻名。
著名的“曾子杀猪”的典故,又阐释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诚信的坚持。
圣人之为圣,就连逝去,也在教化世人。
曾子是寿终正寝的。他临终的时候,身边有个一直服侍在侧的小童子问:“先生可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原本安祥躺着的曾子,经提醒,突然就睁开眼睛,似乎是想起来什么重大的事情,而且,不敢耽误片刻,叫来家人,说:“快,帮我把我睡的这张箦席换一换。”
他那时已经身体沉重,动弹不得,却还要坚持撤换睡席。家人不敢不尊,忙帮他换了席子,弄得曾子也十分辛苦。待席子一换好,曾子躺上去,他便立刻断气了。
家人纳闷,后来才明白过来。
原来,当时曾子睡的席子是季孙送的。季孙,是鲁国卿贵,势力庞大,凌驾于王室之上。那席子华美明艳,本来适合官拜“大夫”的人来享用,曾子不具备这身份。战国时讲究“礼”,严格地说,曾子是不该躺的。作为别人送的礼物,平时躺躺倒也罢了,但是,死于其上,就要随他入墓,这样于礼不合。
曾子临终前急着把这件事作个是非了断,不该躺的席子,就该离开,一秒钟也不能耽搁,他完成了生平最后一件该做的事。
作为身份清高的圣人,曾子绝不给自己的为人留下可非议之处。他竭力不欠人、情,不僭越分毫,他们的生命之光,没有被遮蔽,他们的人格,尽显光华通透。
写故事和小说的人都知道,最后一段叫“凤尾”,在整片文章里极为重要。同样,人生最后一段该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应该值得我们及早静下心来深思一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