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写《中国科技公司》了,最后一篇第21辑写于2018-07-26,距今323天;
最早一篇第1辑写于2017-9-9,那是开始写文章的起点,那会在第三方平台自顾自地写,不懂自媒体,缓过神来开公众号,早已错过了,距今也有645天。
那时,还不曾有过中美毛衣战;
那时,还不曾有人知道,西方遏制中国发展,杀手锏不是政治,不是军事,不是外交,而是科技。
我的《中国科技公司》系列水准一直不高,也很少有人看,雪球,东财依靠机器算法有些流量,但批评比赞扬多。
我都虚心接受,承认各方面的缺陷;
但依旧勇敢地写,无论内容多么不值一看,无论会迎来多少奚落;
永远不变的是,一份对祖国和民族的赤子之心。
《中国科技公司》系列第22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科技亚男(ID:kejiyanan)。
一、江阴晶体管厂和王新潮 (时间跨度1972年-1992年)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流行自力更生,超英赶美。
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想到,那时全国各地的晶体管厂遍地开花;
没看错,不是改革开放之初。
长电的前身是江阴政府办的长江内衣厂,1972年转型江阴晶体管厂。
图片来源长电科技官网
别看低照片里低头苦干的女工人们,也别看轻她们前身是做内衣的;
1986年,第一条分立器自动化生产线投产。
在早期,我国发布的同步卫星里,还真用到了江阴晶体管厂的产品。
我们母亲那一辈,也有可能曾经在这样的车间里挥汗如雨。
起点还不错,但好景不长。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外资同行开始进入;
说同行其实是不准确的,当年的中外企业科技力量对比,是不用比的。
80年代中期,被外资半导体技术优势大肆冲击的国内同行们,纷纷倒闭;
国产虽然价格便宜,但质量没法比。
江阴晶体管厂给有国资背景的华晶集团做配套服务,也仅仅是奄奄一息。
就算背靠国资,有点业务,也撑不了几年,到1988年年底,江阴晶体管厂已经濒临破产。
就在那会,一个广额长脸的年轻人被提拔为了厂党支部书记;
年轻人叫王新潮,32岁。
出生“臭老九”家庭,初中学历,2年泥瓦工,11年纺织布厂机修工;
提这位年轻人上位,也是厂子没什么指望了吧。
全厂员工二百多人,平均工资收入在江阴这个县级市都能排在末尾。
最要命的是,产品成品率为50%。
就是这样一家地方小厂,谁也不会想到整整30年后的今天,会是全球第三,中国第一的芯片封测龙头。
当然,30年前的今天,也没人会想到,这个额头发亮,叫王新潮的年轻人,会有什么能耐。
新官上任三把火,小王刚执掌大权,就死命抓质量;
1990年,成品率提高到了70%;
这让原本对工厂已失去信心的国资华晶侧目,这年轻人有两下,工厂还起死回生了,没想到,没想到。
其实,华晶不知道,平凡的小王爱学习,爱奋斗;
初中毕业后到江阴市第一织布厂当设备维修工人;
学过小提琴,报考过记者,参加自学考试,一直坚持学习。
88年底调到江阴晶体管厂,全情投入学习半导体知识,住厂里,白天车间里学习,晚上向师傅讨教。
是不懈的精神,让上任伊始的年轻人切实提高了工厂成品率;
至此,小王升任为厂长。
但即便这样,1990年的江阴晶体管厂亏损218万,资不抵债,并且客户只有一个。
看来光提升成品率远远不够,小王厂长作词作曲写厂歌,提升士气。
在银行贷款不可能批下来的情况下,东拼西凑了5万元,搞起了LED新型指示灯;
为此,厂里反对声音不少。
从这一刻开始,小王厂长身先士卒,骑着老式自行车,四处推销,终于LED指示灯销售额节节攀升,工厂扭亏为盈。
1990年的王新潮,图片来源长电科技官网
1992年,江阴晶体管厂更名为长江电子实业公司。
1994年,开始了如今已是主业的封装测试服务。
二、长江电子(时间跨度1998年-2003年)
王菲和那英的《相约一九九八》娓娓动听,但1998是个不祥之年。
外围亚洲金融危机险象环生
中国发生特大洪灾
沿海走私猖狂
还记得,当年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赖昌星;
那是抓出来的典型。
当年,真的是无东西不走私。
改名已经5年的长江电子实业也遭受到了元器件走私的重创;
生意惨淡,入不敷出,眼看着又要熬不过去了。
带领厂子跨过了二个坎的王新潮,此刻提出:
1、要把主力产品TO-92封装晶体管产能从原来的3亿只提升到13亿只;
2、引进先进技术,按照同行业最高标准
3、外观向国外大厂看齐
印堂发亮的人,果然是胆大包天。
彼时的他判断:中国将成为世界元器件采购中心。
为此,找来了有日资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分三期投入了800多万美元。
资金问题解决了,恰逢中央厉严打击走私,长江电子终于可以免受走私货的冲击。
1998年,TO-92封装晶体管产量从3亿只到13亿只;
1999年,30亿只;
2000年,60亿只;
2001年,100亿只。
产品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河山,同时赢得了量产规模化的代工订单,收入利润连年翻番。
图片来源长电科技官网
迎来跨越式发展,高歌猛进的长电,迎来了千禧年的改制,成立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月3日,长电科技在上交所上市。
三、收购新加坡星科金朋(时间跨度2008年-2015年)
2008年的金融危机,虽然产品销量断崖式下跌,生产线,员工开工率不足;
但依靠着几年来:
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摩托罗拉总部购买的生产线
成立新顺微电子
和新加坡APS合资成立的长电先进封装有限公司
在国内首家建立的SiP(系统封装)生产线
调整产品结构,升级设备,加大研发,技术创新,布局创新业务,产品升级;
一步一步,长电稳稳地做到了大陆封测领域的头把交椅。
时光如梭,一晃眼,又是一个七年之痒;
2015年10月,母公司新潮集团宣布旗下长电科技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和中芯国际的支持下,对全球排名第四的新加坡星科金朋进行收购。
彼时,
后者的前一年销售额为15.8亿元,全球第四;
前者为10.5亿元,全球第六;
后者的资产规模是前者的2倍。
蛇吞象的故事,在中国企业并购外企时并不鲜见,联想并购的IBM个人电脑,吉利收购的瑞典沃尔沃,这些陈年滥调曾经充斥各大媒体的头条。
其实,在此1年之前的2014年,长电就有意收购星科金朋;
但当时限自身原因,无法独立完成收购:
1、控股股东新潮科技仅持有14.11%股份,持股比例小,股权结构分散,通过非公开发行融资空间有限。
2、自身负债率高达68%,归母公司净利润仅仅4900万,财务状况无力完成收购。
自己无法独立完成收购,王新潮就引入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和芯电半导体共投入4亿美元,两家参与收购角色初始定位为财务投资者。
1990年严把成品率,从50%提高到70%
搞LED新型指示灯
1998年在外部严峻形势下,找融资产能主动扩张5倍
2003年上交所上市
在那个草莽年代,草莽英雄般的人物,成功也并非如今看来那样容易;
冒的风险,反的常理,逆的人性,不是身在其中,无法体会。
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跻身全球产业链第一梯队
进入国际一流客户供应链,敲开高端客户大门
是王新潮立主收购星科金朋的理由。
图片来源长电科技官网
最终收购共花费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7.8亿),长电共付出2.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5亿),其余资金来源产业基金及金融机构贷款。
四、收购之后的业绩之殇(2016年至今)
此次收购虽然是国内半导体国际化的里程碑,但收购之后的代价不菲;
巨额债务,业绩承诺不达标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各方。
收购后的业绩情况:
长电科技的原两大主力:长电本部和长电先进,整体实力和盈利能力都非常不错。
但星科金朋连续3年大幅亏损,拖累了长电科技整体业绩。
2017年,新加坡星科金朋亏损:8900万美元(6亿人民币)
2018年,新加坡星科金朋亏损:2.7亿美元(18.4亿人民币)
2018年,长电科技整体销售额:239亿,整体亏损近10亿
2家财务投资者,参与并购至今: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共投入8.3亿美元,亏损幅度达40%+
芯电半导体:共投入6.08亿美元,亏损幅度达40%+
加上2018年下半年开始,半导体行业整体环境降温,全球封测厂商也同步尽显颓势。
数据来源拓璞产业研究院
根据2019年全球十大封测厂排名,虽然长电稳居第三,但营收同比,前10中下降最大。
五、回眸收购的利弊
连年的亏损,导火索似乎是因收购而起;
收购之前,却有产业基金刚成立,有做大做强中国半导体的强大呼声。
收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1、星科金朋原为新加坡淡马锡掌控,而新加坡不是瓦森纳协定和原巴统签署国,不受西方对中国的技术转移禁令限制
2、制程技术和长电有高中低互补性
3、从全球半导体发展历史来看,兼并是快速发展的不二手段,借此收购,长电一跃成为世界第三
但,利弊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不可能独立:
1、新加坡虽同为华人,但实为西方一员,更是美国亲密伙伴,星科金朋并入长电,在西方眼中就成了一家中国内地企业,流失了重要客户和订单,技术人员离开,产能利用率下降。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美国不仅不会和你合作,也让其他国家不和你合作。
3、毛衣战影响下,很多原本在中国有设厂的国际客户外迁,长电订单量进一步受影响。
4、原长电大客户,苹果,高通,Sandisk等都为美系。
5、在被收购前,星科金朋就亏损连连。
六、后王新潮时代
从淡马锡手中接下星科金朋之后的长电,整体业绩一直如履薄冰,王新潮已有退意。
简单捋下时间线:
2016-4-21 华芯投资副总裁任凯进入董事会
2017-7-20 中芯国际名誉董事长张文义、首席财务官高永岗、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副总裁张春生进入董事会
2017-9-12 新潮集团公布减持计划,随后减持一直未停歇
另集团因收购引入2家财务投资方,股权不断被稀释,从原始第一大股东降为第三大股东
2018-9-25 长电科技董事会全票通过董事长兼CEO王新潮,总裁赖志明辞职请求。同期,新潮科技继续减持
2018-9-26 世界第二大封测企业安靠原研发长,运营长韩国人李春兴就任CEO
2019-4-25 长电科技第六届董事会召开,第七届董事会的六个非独立董事席位提名也公布(由前三大股东分别提名2名,重大事项由前三大股东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生效)
芯电半导体两个席位:提名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和中芯国际首席财务官高永岗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两个席位:提名副总裁张春生和华芯投资副总裁任凯
新潮科技两个席位:提名首席执行长李春兴(韩国人,世界第二安靠原CTO)和执行副总裁罗宏伟
2019-5-17 周子学成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双料董事长
没有王新潮的名字。
七、现状和风险
要了解目前的现状,需要简单捋下目前长电科技旗下主要工厂的业绩情况:
1、长电先进
2018年上半年大幅盈利,下半年随着全世界半导体行业景气度的下降,产能闲置,到2018年年报,已经变为衰退。
随着相关新产品的批量生产,新技术的应用突破,重点客户的导入;
长电先进今后的蓄势待发,有希望。
2、星科金朋
星科金朋韩国(SCK),2018年4月已经导入新产能(预计是海思)
星科金朋新加坡厂(SCS),人力各项成本较高,目前暂时是设备售后回租,解决资金困境,并把折旧踢出报表(这块是现金流量表里的大头),有希望减亏,扭亏还任重道远。
3、产能搬迁,过去三年韩国,上海,新加坡厂的连续搬迁耗费了大量有型或无形资源;
长期看,管理层应该是着眼长远,趁着行业低谷时期,做产能调整是好事;
可惜过程太痛苦,且不知道这种调整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4、在建项目总预算接近139亿(含已完工),以2018年募集资金的项目显示,基本都在2020年完工;
若202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未能及时复苏,国内国产替代进程未能及时跟进;
长电产能完全替代国外厂商没有太大问题,但风险是国内大客户华为海思,中芯国际等未能如期望成功完成国产替代;
到时长电产能,国外客户不用,国内客户没有足够需求,问题就大了。
八、未来的期许
目前,产业基金和芯电半导体已经成为公司第一,二大股东,二者的高层都已当选新一届非独立董事。
对长电未来的期望主要是二点:
1、由于产业基金虽贵为第一大股东,但仍以财务投资者自居。
第二大股东芯电半导体完全可以让长电科技变得像中芯国际的子公司一样;
中芯和长电同为一个掌门人(董事长皆为周子学),制造+封测,最大化发挥协同效应。
中芯国际对于整个中国的价值和意义,当下已无需再多言。
2、美国对华为的全球打压,美系高科技企业对华为的销售禁令,不得不让华为大力发展海思芯片;
近年,长电的固定资产投入近一半产能为了华为;
2019年,已新增2亿美元海思订单。
若华为能挺过这一劫,做为国产替代的中军,华为产业链上的核心,相信长电也将有业绩大幅增长,迎来光明未来的一天。
综上,长电的未来发展,还是要看2位同胞爸爸,中芯国际和华为。
个人认为,任何目前长电的海外客户都是靠不住的,虽然长电封测能力在全球属于顶尖,技术上和国外没有隔代,但封测毕竟是芯片制造环节末端,技术要求最低的一环,也可以说是劳动密集型工序;
大陆厂商包括长电在内虽然发展速度超过海外同行,但没有任何护城河,海外客户因某种原因,随时可以转单。
而中芯国际和华为,又要看此次国产替代进程能否顺利进行,尤其是华为能否抗住美国一轮又一轮的打压。
另外,
1、新潮科技和王新潮的不断减持不是重点,这和其他公司的大股东套现离场有些区别,重点还是长电越来越带有GJD色彩,肩负着国家意志。
2、长电目前遇到的一些业绩上或多或少的问题,财务困境,这些在重资产投资,产业风险巨大的半导体行业都司空见惯,如果长期发展建立在国家意志的基础上,应该不会受这些暂时的困境而阻碍不前。
关键还是要看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能否顺势发展,至而崛起。
从某种意义上,长电科技和中芯国际,华为海思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果从股票投资的角度看,长电科技不是一支理想的标的;
短线游资不会垂青,长线机构更不会冒险,都抱团在大金融,大消费上。
是啊,讲究重资产投资,技术迭代更新快,产业发展周期前途未卜的半导体,在我们国家的投资市场怎么能和白酒,低估值保险比呢?
并且身处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三环节末端的封测,相对前两者,整个研发,技术,创新门槛都相对低一些。
但,不管怎样,还是期望,像长电科技这样的企业能早日走出困境。
因为如今身兼民族使命,国家意志的你们,未来能否成功关系到国家的产业能否升级,进而关系到我们每个工作,生活在国内的中国人切身的福祉,关系到我们今后的就业,医疗,教育水平到底会怎样?
英美,德国,日本的老百姓之所以可以得到几倍于我们的工资收入待遇,超高的国民福利保障,是因为他们站在了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有大量征服了世界的科技公司。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科技亚男(ID:kejiyanan)。
欢迎阅读亚男其他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