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堆排序实质上是选择排序的一种优化:
- 选择排序:O(n^2)
将原始数据集合分为两部分 —— 有序区域和无序区,在无序区中寻找最小值,然后与无序区中第一个进行交换位置,这样不断的缩小无序区大小。 - 堆排序:O(nlog2^n)
使用无序区创建大根堆,然后将根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位置,相当于不断地找最大元素,将它与无序区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位置。同样,如果换作小根堆,则可以与选择排序相对应。(选择排序同理)
(堆排序主要优化了选择过程的效率)
步骤
- 构建大根堆
- 取根(将根与堆中的最后一个元素做交换)
- 重新确定新堆的索引范围,调整堆
调整堆
/**
* 从 index 开始检查,并保证该位置之下的所有子树均为最大堆
* @heapSize 堆的大小(元素个数)
**/
function maxHeapify(arr, index, heapSize) {
let iMax = index, iLeft = 2 * index + 1, 2 * (index + 1)
if(iLeft < heapSize && arr[index] < arr[iLeft]) {
iMax = iLeft
}
if(iRight < heapSize && arr[iMax] < arr[iRight]) {
iMax = iRight
}
if(iMax !== index) {
swap(arr, iMax, index)
maxHeapify(arr, iMax, heapSize)
}
}
arr 表示当前堆的数据集合,index 为当前子树的根,执行结果会保持当前堆的大根堆性质。heapSize 表示当前堆的大小。
在不超出堆大小的前提下,调整当前子树的三个节点,保证它为一个大根堆,同时因为如果发生了调整,可能会导致该子树的大根堆性质遭到破坏,因此需要对该子树进行递归检查,直至超出堆的总大小(也可以理解为检查到叶子结点了)或者该子树根本不需要调整。
构建大根堆
/**
* 将初始的无序数组调整为大根堆, 最小堆的建堆函数相同
**/
function buildMaxHeap(arr, heapSize) {
let iParent = Math.floor((heapSize - 1) / 2)
for(let i = iParent; i >= 0; i--) {
maxHeapify(arr, i, heapSize)
}
}
由于我们的 maxHeapify
函数在调整堆的时候,能够保证被操作的每一棵以下所有子树都保持大根堆的性质,因此我们只要自下而上得执行 maxHeapify
函数,这样在往上走的时候,可以保证子树是最大堆,也满足了 maxHeapify 的逻辑要求。那么如何找到完全二叉树的最底层呢?
拓展
层序构建完全二叉树索引于父子之间的关系:
从 1 开始编号
- Parent(i) = floor(i/2),i 的父节点下标
- Left(i) = 2i,i 的左子节点下标
- Right(i) = 2i + 1,i 的右子节点下标
从 0 开始编号
- Parent(i) = floor((i-1)/2),i 的父节点下标
- Left(i) = 2i + 1,i 的左子节点下标
- Right(i) = 2(i + 1),i 的右子节点下标
关于完全二叉树的一些基本性质:
- 二叉树的第 i 层上最多有 2^(i-1) 个结点
- 在一颗深度为 k 的二叉树中,最多有 2^k - 1 个元素,最少有 k 个结点(斜树或类斜树)
- 在一颗二叉树中,如果拥有两个孩子(2度)的子树个数为n,则叶子数为 n + 1
- 在一棵从 1 开始按照层序编号的完全叉树中:(总结点数目为 n)
4.1. 如果 i > 1,则结点 i 的双亲的编号为 floor(i/2)
4.2. 如果 2i <= n, 则 i 的左孩子编号为 2i,否则没有左孩子
4.3. 如果 2i + 1 <= n, 则 i 的右孩子编号为 2i + 1,否则没有右孩子
- 由以上第三点可以推出,当树中不存在一度结点时,整棵树完全由二度结点和叶子组成,也就是说,
总结点量 = 2n + 1
,由此可以计算出共有(总量 - 1) / 2
个二度结点, 再减一则为其索引;当存在一度结点时,总结点量=2n + 2
,二度结点数 = 总量/2 - 1
,而其索引则为总量/2 - 1 - 1
,即(总量-1) / 2
。如果笼统的使用后者,会导致前者不在考虑范围内,不过也是多计算了一次叶子,依然符合调整堆的核心函数要求。 - 或者由 4.2 推出,当 2i === n 时,i 一定是最后一个拥有左孩子的结点,因此,n / 2 应当是最后一个子树; 可惜,在 Zero-Based 的情况下,4.2 这个定理不成立,因此不介入讨论范围内(数据结构本科课本则是使用 One-Based 来表述的伪码,因此和这里有所出入)
由此可得,索引最大值 (heapSize - 1)/2
即是完全二叉树最后一颗子树根所在的位置。 然后使用倒序遍历则可以遍历完树中所有的子树。
入口函数
function heapSort (arr, heapSize) {
buildMaxHeap(arr, heapSize)
for(let i = heapSize - 1; i > 0; i--) {
swap(arr, 0, i) // 这里的 i 表示下标
maxHeapify(arr, 0, i) // 这里的 i 表示堆大小
}
}
关于小根堆的思考
在这里构建小根堆和大根堆的逻辑无二,问题就在于入口函数上。大根堆的逻辑是在创建好大根堆之后,将根节点(0)与当前堆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然后不断缩小 heapSize,这样倒序剪叶子, 不会影响之前已经调整好的堆结构。
如果使用小根堆的话,那么在建堆完毕之后,第一个元素就是最小的元素,如果正序缩小范围的话,树结构会被破坏,需要重写调整堆结构的核心子程序。当然,如果是倒序排序的话,小根堆就方便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