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突然想到去看场电影,又碰巧最后一站傍边就有一家影院,地图上说只有三百米,步行过去,选了二十分中后开场的一部《后来的我们》。
富丽堂皇的新生代商场美图剧照
走进影院,第一个感受就是画面很吸引人,雪乡麋鹿,蓝天雪原,后面的火车站,老街巷,除夕烟花,北京灯火,也都有引人入胜的美感。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图像所能传达的信息,远远超越了其他的媒介,一千个观众,没有一千个解读,我想也会又一百个视角,会注意到电影中那些于自己的生命有关的元素。看电影的过程,我注意到了我不断地投入我的经历、好恶、情感,参与到故事情节的铺陈之中,换句话说,我也我的这一部《后来的我们》的创作者,同场观影的观众,应该是有不同的感受的,比如说我右手边的女孩子就在电影结束前啜泣,左手的两位中年观众则有些沉闷和叹息,而我,则是另外一些感受。
比如说情节,中间有一段感觉很乏味,几乎想起身离开。
人物,大时代的非典型人物,艺术化处理后的生活场景,没有社交,没有复杂的亲戚关系,人物在原乡的背景和北京的环境里都显得有些单薄。
用心之作,导演处理两人的情感变化,在分手后特意用了黑白色,暗喻离开了彼此生活就失去了色彩。在彼此重逢,敞开心怀之后,屏幕又恢复了色彩,以示内心有些部分复苏了。在搬到地下室后,一株枝叶从窗前露头,与地下室逼仄阴暗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着生机与潜力。
立意与格局不够,一是选择了游戏这个领域作为男主人公的事业领域,我们看到了在低谷期男主人公沉溺于游戏而不能自拔的颓废,也看到了男主人公作为游戏公司客服遇到“土鳖”霸道用户的场景,固然游戏是个容易快速积累财富的领域,却是一个消磨人类精神力的所在,与其带来的破坏力相比,它所贡献的委实有限。也许作者是想与时俱进地关注新生领域,但实在是选择错了样板。
遭遇挫折无题
两个在北京生活的年轻人,因为生活艰辛而生活在一个空间下,因为相处而生爱意,然而相处的日子里,主题仿佛只有性爱、煮面、撸串、打游戏,在几年的出租屋生活背景下,随波逐流着污浊的环境,除了拾荒捡到一个破沙发的片段,没有去主动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穷不是理由,即便是旧沙发也可以打扫干净,搭上一块雅洁的布。所以,不知道是导演编剧有意为之,为了与住上大平层豪宅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是自己就没有这个意识。生活不在未来展开,房子可以小而简陋,可以是租来的,但是生活必须是自己的。每一天都要认真度过。所以这里面隐含着一种赤裸裸的消费主义生活态度,即只有有钱了,才能有(购买)好生活。
一个伪命题抱团取暖即是饮鸩止渴
女主角选择艰辛的北漂,是因为“在小镇的生活,一眼就可以看得到未来”,这让她感到窒息绝望,男主角选择北漂是因为要离开“那个破地方”,而每一次路过天安门,都会觉得激动,觉得那么多美好的事情在这里发生,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在影片的最后,女主角把自己物品都打了包,准备寄回小镇,要在小镇开始重新开始生活。这也是一个隐喻,经历了职业、情感的外求,人的成熟就是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内心,就如女主角对男主角说的:你得知道你想要什么?更为确切的说,人生不仅是想要什么,而是需要什么。在欲望的主导下,我们想要的往往会比我们需要的多,就如台词里面所说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电影《后来的我们》观后感经历许多,拥有了当年梦寐以求的财富、地位、房子、车子,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个在老屋默默操持一桌子饭菜的老人,那个相濡以沫的女子,已经消失在人海中了。
电影《后来的我们》观后感曾经让人热血沸腾的理想生活,不过是又一种平庸。又一种“一眼看的到头的生活”。那么,在没有我们之后,后来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