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十
来自第五章《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P131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分不清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这种现象被称为“邓宁一克鲁格效应”,是元认知中一个较为热门的议题。发现这一现象的人是心理学家大卫•邓宁与贾斯汀•克鲁格。他们的研究显示,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表现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觉得没有必要试着改进。(两人有关这一议题的第一篇论文的题目就是《不擅长与没想到》。)邓宁与克鲁格还发现,可以教育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让他们学着准确判断自己的表现,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让他们的元认知更为准确。一系列研究证明了这一发现,他们两个人让学生参加逻辑测验,并要求学生们评估自己的表现。第一项实验的结果证实了预想的情况,即能力最差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茫然不知,平均得分在后12%的学生相信自己的一般逻辑推理能力排在前68%。在第二项实验中,等学生参加过第一次测验并评估了自己的表现后,研究人员会给他们看另一组学生的答案,然后让他们看自己的答案,要求他们重新估算自己回答正确的题目数量。得分在后25%的学生在看到同学更优秀的作答后,还是不能准确判断自己的表现。事实上,这些学生仍倾向于更加高估自己的能力。第三项实验研究了表现不佳的人能否学着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在逻辑推理测验中,给学生们出10道题目,测验后要求他们评估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测验成绩。同样,得分在最后25%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估计过高。接下来,其中半数学生接受10分钟的逻辑培训(内容是如何验证演绎推理的准确性),另一半学生则进行不相干的任务,之后让全体学生重估自己的测验成绩。现在,那些受过培训的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估计出自己做对题目的数量,也能清醒地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成绩;而那些没有受过培训的学生则坚持己见,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是无法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中学到东西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邓宁与克鲁格有几条理论。其中一条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关于自己技能与能力的负面反馈,因为人们不喜欢讲坏消息。即便有人能得到负面反馈,他们还必须准确理解为什么会失败。要成功需要做对所有的事情。相反,失败则可以归结到任何一个外部理由上:做不好事情怪工具不合适是很容易的。邓宁与克鲁格还提出,某些人只是不够敏锐,意识不到其他人的表现如何,因此他们不太能看出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这就导致他们在做比较时对自己表现的判断较差。
「I,重述知识」为什么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是无法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中学到东西?
因为在克鲁格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中发现:
1.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优于平均水平;
2.能力低者会显著高估自己的能力,能力低者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3.相比于能力高者,能力低者缺乏元认知能力;
4.人们无法从别人身上获得负面反馈;
5.得到反馈之后,也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为什么失败?无法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所以说由于人们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自己的能力,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当中则无法真正的学到东西。
「A1,激活经验」 曾经你想学习一个技能,但没有老师教你(真人老师、网络老师、书籍老师),你靠自己摸索学习,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其中的过程如何?
学演讲
在最近的一个月,我在学习演讲。并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如何演讲,应该注意什么,但是我是通过以下方式去摸索练习的:
1.找到关于演讲的书籍,实操性要强。比如说:《全脑演讲》、《TED演讲的力量》;
2.开始从书中学习演讲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3.看超级演说家节目,学习和模仿;
4.找到一个组织进行不断地练习,加入头马演讲俱乐部;
加入头马以后,我很积极的参加活动,扮演各种角色,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断地提升,对于舞台的恐惧在不断地降低。今天将是我的第一次备稿演讲,我相信通过这么长时间的积累,我肯定可以成功的。
「A2,规划运用」 如果你是培训师或者拆书家,请运用拆页中的原理,设计你的课堂教学,你会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哪几个方面,挑选一个写出你的设计。如果你不是培训师或者拆书家,那么请为自己学习或者教会孩子学习某个技能,运用拆页中的原理。
生活中不得不做的事
运用在I环节、A1和A2环节的讲解
1.设计提问:你在生活或工作中不得不做的事情多吗?按照强烈程度打分1-10分;
2.在A1环节设计情景,让学习者回顾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自己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分享完以后给与学习者一个正面和负面的反馈,同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3.在A2环节鼓励大家在未来可以运用今天的拆页,让自己摆脱负面情绪,同时做自己生活中的主人。
4.最后就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测试自己运用的效果,而不能仅仅凭自己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