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使用印象笔记的三个阶段
我是2014年5月开始使用印象笔记的,算是印象笔记的老用户了。
(1)最初阶段 :随想随记
最初阶段采用的最原始的使用方式,像纸质一样想到哪儿记到哪儿,没有规划也没有规范。
(2)第二阶段:整齐的笔记本
第二阶段我跟着小能熊的陈华伟老师搭建过自己的笔记本系统,按照杜威十进制编码分类搭建了工作、学习、生活和爱好四个笔记本组。这个阶段的印象笔记,对于我来说主要是收藏的功能。
我使用印象笔记比较多的场景一是听视频或语音课记笔记。二是在微信上看到有感动点的文章会摘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活和爱好方面的记录,零散记录的比较多,回顾、整合的较少,收藏即冷藏。断舍离中说过物品如果没有流动起来,而是一层一层压住的话,人们就只会使用最上层活动的部分。我的印象笔记就是这样,像衣橱里如山的衣服一样,每季只穿看得见的几件,不行就买新的。
我作为一个焦虑的学习爱好者,报了不少课。有陈素封老师在知识星球上教授的笨方法学写作,课程的主要理念是用纸质卡片写自己的“见感思行”,我买过好几盒卡片,然而一是摘抄多,感思行写得少。二是一沓抄好的卡片没有及时有序有目的加以整理,最终存放在办公室抽屉的角落里落灰。
还上过秋叶老师的写作课,课上也学到不少独家招式:框架式写作(建知识树,定选题方向)、复利式写作(一鸭三吃,一样材料重复使用)、碎片化写作(将零星的灵感变化成写作题纲)、联机式写作(搜索需要的素材)、结构化写作(学会高手的10种写作套路)、清单式(经验变成检查清单落地)、复盘式写作。
为什么我课程学得认真,笔记记得认真,实践也没有偷懒,收获却不大呢?我上完课之后就开始在简书上日更,便写着写着没什么成就感了,写个千字文来说倒也不难,一段时间之后明显觉得水平停滞不前慢慢就不想再写了。
(3)第三阶段:该用搜索了
欢喜老师课上提到也提到了不少写作初学者的这个痛点,写作靠的是偶发的生活灵感成文,而不是有目标、有框架地依靠「知识积累」产生灵感。
陈素封老师的大量写卡片、整理卡片,秋叶老师的学习高手的写作套路,在欢喜老师的印象笔记搭建写作系统的课上都有了落脚点,用印象笔记搭建自己的终身写作系统,这一次我是认真的,搭建完了我要终身使用。
如此,我来到了使用印象笔记的第三阶段:拥有私人搜索引擎。
02 “守破离”,学功夫先要学会守住
我之前建立的笔记本系统和欢喜老师所说的标签系统在理念上是冲突的,因此,我在刚听完视频课的前几天都没有动手去改造自己的印象笔记,后来我还是决定先按课程的指导局部改造一下。我在没有动自己原本笔记本系统的情况下新搭建了0收集、1创作、2项目、3归档、4共享的四个新笔记组,并全盘照抄了欢喜老师阅读、写作和专属标签的标签系统。
(1)笔记本的搭建
所有事物可以用三种分类方法:时间、空间和重要性。时间的分类就是笔记本的分类方式,把笔记本当作一条厨房做菜的操作流水线:
备菜(收集)——炒菜(工作台,执行项目)——上桌(成品)——归档(成系统的按项目归档,零碎的放入零碎归档)。
零碎归档总觉得有点像是混乱的仓库,让我有点不舒适。可能是因为我的思维习惯还停留在文件夹的使用上,希望更有条理。混乱的仓库是不是更像云端数据,用标签搜索一样可以自由调用。
(2)标签的搭建
如果说笔记本是用时间来分类的话,那么标签就是在空间层面上对材料进行分类。
私人搜索引擎式的印象笔记搭建把调用的重头戏放在了标签的建立上,这里似乎有我之前所有的分类和杜威十进制。一份材料打多个标签,存储的时候就做好了调用的准备;标签组块化,根据MECE原则把一个主题下的标签穷尽,如此做到存储不混乱,有序沉淀,调用方便。
(3)处理一条信息的标准化流程
道:
从粗放到精细的检索逻辑。信息的存储是为了信息的调取使用的,按照信息调取的规范来操作,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
规范:标签做详细分类,笔记本做流程分类,标题做最后的定位。
深沉写作素材的模板:标签+标题+「见感思行表格」
术:
我一直在想我之前笔记本里那么多听课的课程笔记该怎么整理,我请教了黑白,他告诉我:在项目里建立对应的课程笔记本,笔记做标签整理,课程结束,笔记归档。
我明白了,笔记本始终走的是一个流程,在听的课程放在操作台,在项目笔记本下面建一个在学课程的笔记本。听完的课程则丢到归档里,今后还可以调用。我在专属标签里建了所有听过的课程标签,从标签找到课程笔记,事实上找到了又如何,真正的价值的事情还是要去做课程笔记的「见感思行表格」,内化成自己的才行,浩大的工作量啊!
举例:我处理的一条信息
我看到一篇写背后努力的微信文章,有了大卸八块的冲动。
第一步:收集,将文章链接发送到我的印象笔记。从收集箱中找到这篇文章。
第二步:打标签:101 - 写作库 - g论据和101 - 写作库 - f金句。
第三步:写标题:【金句清单】——关于努力——零碎收集
【论据清单】——关于努力——零碎收集
第四步:从模板库中调用“见感思行”模板,填入见感思行,把关于人前风光人后受罪的关于努力的内容分为例子和金句。
第五步:操作完了丢进零碎归档里。
操作一遍有一种捡到钱的感觉,有获得感,也知道这样的存储有目标、有规范,今后能调出为已所用。
03管理好自己的知识净资产
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是我率先实践的部分,我原本在简书里有一个笔记本,写复盘日记和成功日记,写完之后不发表。
现在使用晨夕日记的模板,将计划、记录、复盘和成功日记整合在一起,写满一个月之后还可以打上202007这样的时间标签,方便日后查询,写晨夕日记成了我每天很向往去做的一件事。
知识银行
知识银行,我理解自然是一张张见感思行卡片,每一张卡片在经过自己的感思行的打磨才能成为自己的。
比如,我看到一篇介绍职业鉴黄师的文章,文章的脉络是当毕生的爱好成为了工作,必将酿成一场无法收拾的悲剧。
我觉得挺有意思了,就将文章采集了下来,想收集看看有没有其它类似这种表面和实质落差很大的职业。后来看到欢喜老师课中关于常识和反常识能造成文脉起伏的内容,我一下子明白了那篇文章吸引人的原因。
见感思行又分为粗加工和精加工,即1.0和2.0
见感思行1.0
见感思行的1.0版本在一开始没有太多知识可以串联或者阅读的时候制作的简单卡片。可以边阅读边记录灵感。
见感思行2.0
见感思行2.0是在1.0的基础上升级写一张高质量的、逻辑严密、能拿得出手的知识卡片。
1.0、2.0提示我收集下来的素材要加工,还要二次加工,不要偷懒,要迭代。
范例银行
范例银行是根据事先折解的标签来收集的,收集好标题、好开头、好结尾、好动词、好比喻、好灵感等等,根据标签收集更多的高手的范例,日积月累,在模仿的过程变成自己的,需要调用的时候也不会抓狂。
我整理了一些关于比喻的范例,初步规划是关键词下面有100个范例。如果想要2年积累1000张卡片,分解到每一天的工作量是多少呢?
Typora和markdown的使用非常吸引人,一键排版分发,我还没有完全掌握,需要再多练习一下。
我的工作是新闻编辑,每天会接触大量的新闻稿件,分发新闻短视频到两个平台。关于短视频制作和新闻选题、新闻报道方式的思考该如何使用印象笔记的利器来提质加速呢?我投入精力比较多的是加工新闻标题,可以采用印象笔记收集优秀标题,用见感思行卡片仿写,制作好标题模板。
家里橱柜里收藏着好多一次性餐具,有点外卖附赠的筷子组套,也有生日蛋糕附赠的一次性餐盘,日积月累之后,它们占据了橱柜的很大一块空间。
这些一次性餐具似乎有用,又好像没用,日积月累的积攒下来,总量还不少,可这些的收藏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欢喜老师的这一波印象笔记课刺激了我关于收集、整理、调用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