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中年,不允许有情绪,得沉着冷酷,特别是男人。但是母校百年华诞在即,作为四年的人生重要阶段母校,其中有期盼、有希望、有青春,也有煎熬、有失望,有苦闷,总是有经历,才会成长。
母校已发生巨大变化,已不是过去的土操场、大锅开水灶..很有年代的庙宇教室,三十年已瞬间,当年的学生均已过半百,逼近花甲,老师们健在的已至髦髦之年,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对过去的怀念,是一种情素所在,又可以说中年.要有情绪。
当年要进母校,还是有难度的,各种限制,绝大部分农家孩子只能接受初等教育,考上高中,那是要在小镇显眼张榜公布,是一件喜事大事。
乡村学校,考进去要住校,打地铺,记得每人都有草帘,铺地上隔潮气,快毕业才有木床板,吃饭大部分背馍喝开水,有点油泼辣子那就是改善。可喜的那时的学生一骨脑勤奋用功。严酷的现实百分+不到进入高校的机会,管理者设置的预选制,不少的人都没机会参加正式的高考,返乡后或打工、或种田,成为芸芸众生。
当下势利的国人,总拿出人头地引导百姓,XX学校出了多少名人,政府要员、作家明星、商界名流,作为教育机构,理念上有偏,追逐名利,实质上给普通人以知识,做人的道理,促使年轻人成长,特别是乡村普通学校,就是培养优秀的普通人,这些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就很好了!
渐行渐远的不止身边的人和事, 还有曾经的那个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