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过要站在用户的视角看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几个真实的听众来看看,听听他们的反馈。
现实中,可能因为时间和场景的问题,没办法做到真实模拟。但只要设身处地,平时仔细观察,留意听众的反应,自己用心感受,也能发现重要的共性问题。
01
PPT最基本的要求,看得见、看得清
这两点看起来很简单,做到却不是很容易,还是很多人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第一个错误:字太小,在自己的电脑上,多小的字都能看得见。可是,到了教室、会场环境就发生了变化。不然理解,近大远小,到了大空间,后排比较远,字太小就看不见了。
最低的要求,会场的最后一排也能看得见。
这个问题有两个客观原因。1、视角还停留在自己的电脑上。第二原因,字太多,都堆放在一页PPT上。
根据我的经验,只要是演讲型的PPT,标题字号我都会设置在28号以上,正文字号>24号。这样的设置在电脑前有点大,不是那么协调,可以缩放工作区,来减少不适感。
字大也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一页PPT上放不了多少字,所以还需要精简表达,去掉不必要的描述性话语。实在不行,就另起一页,不要硬挤在一个页面上。
第二错误:颜色太浅,或者背景色和文字色相近。
最简单的搭配是黑底白字或白底黑字。当然也可以做一些变化,比如白底蓝字,渐变色背景、纹理背景。但万变不离其宗,总原则还是深浅对比。
02
PPT的第二层要求,要让人看得懂
我们反推一下,为什么一个PPT用的是汉字,每个字都认识,会有看不懂的情形呢?
主要有2种原因:1、逻辑混乱或者复杂。2、专业术语太多,不说人话。
金字塔原理说过,人的极限记忆是7个点。要让人容易记住,最好只说3个点。
通常很多人喜欢说“常犯的10个错误”,“时间管理的24个方法”,这么多的内容,看完一次,基本上没记住几个。没记住,就等于白说,毕竟PPT不是书籍,很多情况都不发给观众复习。
所以,在PPT的表达中,尽量不要一次性展现太多要点,通常写个1、2、3就够了。比如:因为××,所以××。先××,后××。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
用简单的逻辑来说明复杂的关系,把繁杂的事情不断拆分成小模块,分阶段学习。
第二,语言风格,尽量把专业的内容通俗化。采用类比是最常用的方式,比如说:我们讲开淘宝店,可以类比在网上摆摊。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把新概念和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样容易理解,也会更加有趣。
书面化的语言可以适当转化为口语化的表达。比如说“自己”、“本人”就没有“我”来的亲近。“大家”感觉像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姿态,“我们”显然就更亲切一些。“各位”就比“你,你们”来的生分。
特别值得一提,现在流行网络用语。网络用语特别能体现出口语化的优势,比如形容一个人很有才华,可以用“宝藏男孩”。当然在正式的场合,要适当适量,不要过于频繁。
03
PPT的第三层要求,喜欢看,喜欢听
关于喜欢,之前我们提到了喜欢=熟悉+意外,这是用理科生的方法来破题。今天用文科的方式,通过具象的方式来说明喜欢。
奥格威从创意入手提出了广告三原则(beautiful——美女、beast——动物(野兽)、baby—— 婴儿,通称“3B”。简单来讲,PPT配图用这三种类型就基本不会出错,能保证有效果。
关于体验感,最出名的用户旅程图,里面提到峰终定律,有2个关键点,一个是巅峰时的体验,一个是结束时。
一个好PPT应该像音乐一样,有节奏变化。最开始从熟悉平缓的事情开始导入,然后渐入高潮,中途有转折,有起伏,形成有规律的节拍。通常我上课的基本套路:导入-提问-说明-练习-总结。
为了让学员能有美好深刻的印象,我还会在课程前,课程中、课程结束前设计三个可以让学员参与的活动。比如课前小游戏,课中集体讨论,课后考试。
掌握几个互动的技巧,可以灵活运用。先考试认识差距,再讨论总结规律,最后输出方法论。没有完全固定的套路,最核心的心法就是有规律的节奏变化。
总结一下,如何设计好PPT的体验:
第一、满足最基本的体验,能看得见,看得清,解决视觉最基础的问题。
第二、能看得懂,听得明白,从理性角度解决信息传播的问题。
第三、喜欢看、喜欢听,从感性角度潜意识打动观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