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作者说他很奇怪,不知为何自己读了很多书却一直写不好。
我想,这位朋友显然是把读和写的能力没有认识清楚:读和写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们都知道写作是离不开读书的。通常我们把写作称为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但输出并不是仅靠输入就可以的。
读书只是为写作这种输出提供了一个资料和灵感的来源。显然,资料和灵感的来源可以有多个,比如:和别人交流,向别人学习并吸取别人的经验。
并且,不得不承写作本身是一个颇需要技能的工作。这些技能,当我们读别人的文章时可能会发现,也可能发现不了。
即使发现了一些别人写文章的好方法,也不代表着自己就能够写出好文章。我们都知道想和做是两回事。就像文学评论家,他们有足够的鉴赏作品的能力,能够尖锐地批评作者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或指出他们哪些方面的优秀。但是他们自己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作者。
我自己写作,就习惯在读书的时候找到灵感,然后去写,写的时候又按照自己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去读。这样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循环。只读不写,写作能力不会有很大的提高。写需要操练,写起来后才能得到提高。
一味地读,没有很好的输出不一定能形成有效阅读。这是吸收的问题。
有输出才能形成记忆,所以读书后必要的输出很有意义。输出的目的是为了倒逼输入,要不然我们记不住。输出的方法也很重要,比如说读书笔记,思维导图,这都是输出很好的方式。
与吸收相对应的,还有对读物的转化问题。即便每次阅读都能吸收到读物的精华,如果不能坚持问题导向的阅读,它的未必能对“写”起到实质的指导作用。
就是说读了一堆跟自己写作方向无关的东西,只能起到丰富知识的作用,这些东西不能用在当下的写作中。时间久了也就逐渐失去了作用。
这种转化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的阅读就可以改善。有了针对性,阅读效率更高,对写作的促进成效就更明显。
总之,输入在吸收和转化两个方面,影响到它对输出所起的作用。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有目的性地阅读。这时候的阅读,应该主要服务于当下写作的目的:比如阅读与自己写作同类型的优秀书籍以学习别人文章立意;比如,阅读自己作品里时代背景资料,等等。
如果你没有太固定的写作目的,这时候的阅读就可以随意了,喜欢什么就读什么吧,但是,一定要注意要养成写的习惯。
你读的和你要写的可以完全没有关系。但是,坚持写其实是在坚持对写作技巧的训练。这种训练的效果通常在积累中无形得到的,所以也能在日常的碎碎念中得到体现。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天长日久、不断累积的过程。你写的每一字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所谓“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最好的方式是根据在读的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去写。这样更有针对性,对写作的提高也更快。这种针对性不一定非要写读到的内容,那样可能让新手感到乏味,很快产生畏惧心理,对写作劝退了。
这可以是一种松散式的联系。
比如,我在读林清玄的散文时,他有一篇《秘密的地方》写到故乡的小河。文章中,他趁学校集体活动时,一个人沿着小河好奇地走下去探寻河流下游的世界。读了后,我特有感触。因为我也像他一样心里有一个秘密的地方,那是我家乡的一条路。
于是,我就写了一篇关于那条路的文章。那篇文章虽然写得不怎么好,可它好在又触发了我其他的灵感。我又继续写了关于故乡的一系列的人和事,写了《母亲和她的金银花》,写了我的故土情,甚至在后面又启发我产生了更多作品的创意。
如果没有养成一个写的习惯,这样看似无关的东西、这种触动很快会随着阅读的结束也就消亡了。
如果你不再重复阅读同样的文章,很难再找到同样的感觉。即使重读,只是读的时候不是在当下,即使仅过了一小段时间,也未必有同样的心境,未必能得到同样的心得和感触。
所以,写的习惯很重要。它可以及时记录我们的心境,抓住灵感,更能有效地发挥,进一步促进写作内容的扩展,写作能力的提高。
好的文章都是写出来的。有灵感的时候,文字通常是自己蹦出来的,不是作者找出来的。经常,我有些灵感觉得非常好,文字也很妙,但是只要没当时记下来,即使稍稍晚一点去记,这些文字就很难再找回来。这些被错过的文字往往是绝妙的,即使后面再拼凑也很难有当时的意境。写作就是这么神奇!及时写出来,这也是我积累灵感的一种好方法。
只读不写,对一个作者来说绝不是一个好的阅读方法。很多人都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从而导致了读书没有记忆,或记忆不深刻。
输入的时候,即使不做读书笔记,也可以产生一些像我上面提到的是“弱关系”,也可以随便写点心得,随便记录一下里面感动你的某些点。
这都是在和这些输入产生关系,而一旦产生了关系,它对你就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让它和你不再像陌路相逢那样陌生,而是会和你的思想交织在一起。这篇文章对你就不会是像云一样飘过,你的记忆里会一直有它的位置。
就像我看到自己的哪几篇文章,我就会想到林清玄的故乡,想到他的那条河和他的那个小秘密。原本和你没关系的一篇普通文章,从此不再普通,成为你特别的记忆。
如果只重视输入,不注意输出,结果只能是读过很多书,但是却很少将书中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用在日常生活上,更得不到有收获的文章。
因为读书体现不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上,别人也就感受不到你读了什么书,有什么用,故而也体现不出读书的价值了。
读书的用处就是为了输出,输出的价值更在于一方面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到别人、获得个人的成长,另一方面还可以让这些书对自己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个人独特的气质和魅力。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