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化荔枝古韵长

从化荔枝古韵长

作者: 朱二哥的一些事一些情 | 来源:发表于2022-07-18 13:03 被阅读0次

    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农历五月,从化荔枝初熟。江南大才子、浙江遂安进士毛际可莅临从化品尝新鲜荔枝,写下一篇208字的小游记(含标题),大赞从化荔枝“色、香、味俱称奇绝”。这一篇小小的“游记”、“散记”,使得从化荔枝除了带有天然果香,还添上了一缕独特的书香,变得更加古韵悠长。

    这篇小游记,便是载入从化县志的《观澜亭荔枝记》。全文如下:“康熙癸酉仲夏,偕郭君骏臣为城南观澜亭之游,野水沦涟、气味萧淡可喜。郭君子水中架木为亭,环以曲栏,解衣燕坐,可以作濠濮想,四颐芙蕖出水,清香袭人衣袂,旁有荔枝数株,低垂槛外。余髫即闻岭南荔枝名,且白乐天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之语。及来端州,有见饷者种类甚下,余悉颁之僮仆,以为不可以急于朵颐。故致四十余年意中所想望者,有所见不逮所闻之叹。今日始饱啖三百颗,皆自树梢亲摘,色、香、味俱称奇绝,如人慕西子,遇之于粗服乱头,固不若遇之于明粧盛饰时也。与郭君一笑而别!”

    粗略一读的话,也许你会觉得这只是古代文人一篇普通游记罢了。可当你仔细品读并了解其幕后故事的话,便会觉得这篇《观澜亭荔枝记》大有可读、可赞之处。

    这可读之处,还得从郭遇熙与观澜亭说起。县志《公署志》记载:“书院。在南门外,知县郭遇熙建亭于池上,荷香荔红,为游览胜景。”郭遇熙兴致勃勃地写下一篇《观澜亭莲花赋》,开篇写道——“郭子莅从之明年,簿书就理,遂于城南谤凹为池,筑土为垣,架木于塘上,作亭一楹,额日‘观澜’”。他又写下一篇《书院荔荷词》,里面写道“小亭一旦成花县。牧樵歌声遍。(莲)莲君子,荔为朱客,相携欢宴。”

    原来,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从化知县郭遇熙(1689年至1693年在任)命人在城南挖了一口池塘,四周筑了墙,池中建了一个四角亭,池里种上荷花,池边种有荔枝,取名为观澜亭,成为小城著名景点。每到盛夏,蝉鸣荔熟,荷花怒放,亭内凉风习习。游人如织,观荷尝荔,别有一番情趣。文人雅士更是趋之若鹜,纷纷前来吟诗作对、挥毫泼墨,开怀畅饮。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郭知县用心用情修建的观澜亭,终于在“康熙癸酉仲夏”,即1693年农历五月,迎来了货真价实的“金凤凰”——大名鼎鼎的毛际可先生。

    毛际可(1633年~1708年) ,字会侯,号鹤舫,晚号松皋老人,浙江遂安 (今属淳安)人。清朝顺治十五年(1657年)24岁中举,顺治十五年(1658年)25岁登进士。史书记载,毛际可出身望族,书香门第。其曾祖父毛一瓒、堂曾祖父毛一公均为明朝进士,其父毛志履历任刑部、工部郎中、陕西按察使、青州知府。毛际可不仅通经史,擅书画,还工于诗词古文,与同一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毛先舒、毛奇龄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浙上三毛,东南文豪”。他尤以古文闻名于清初文坛,著述甚丰。一生手不释卷,博学多才,远近从学者盈门。他为官有政绩,廉明不阿,勤政爱民,任官之处皆有政声。游历与交游贯穿他的一生,他行迹遍布大江南北,与之交游者均为当世名流。

    从化知县郭遇熙(1640年~1698年),虽说也是进士出身的大才子,可是距离“当世名流”尚有距离。像毛际可这样的一位大文豪,又怎么会在花甲之年“突然”莅临从化县呢?

    《观澜亭荔枝记》的可赞之处,便要从毛际可与郭遇熙的相遇相交说起了。原来,康熙二年(1663年)24岁的郭遇熙参加癸卯科河南乡试,考中了第四名举人、《麟经》第一名。当时的阅卷官不是别人,正是毛际可先生!可以说,毛进士,正是郭遇熙的恩师!毛际可慧眼识英才,对于郭遇熙有着极大的知遇之恩。他还这样评价学生郭遇熙——“原本大家而涵咏乎六籍之义蕴,崇雅黜浮,披文相质,至有韵之章,则澹然自写其胸臆,如闲云之出山,如清泉之下峡,绝无模拟剽窃。”

    事实证明,毛际可没有看错人。郭遇熙果然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殿试取得了三甲第八十四名的好成绩,赐同进士出身。后来获授广东从化县知县,成为明清两朝从化县最为著名、政绩最为显赫的知县之一。

    闻说学生郭遇熙在此地政绩不俗,喜爱游历各方的毛际可自然也就放心地应邀而来了。“康熙癸酉仲夏,偕郭君骏臣为城南观澜亭之游”——开篇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情。学生郭遇熙,字骏臣。作为前辈和老师,毛际可也就直呼其字了。毛进士直抒胸臆,说“野水沦涟、气味萧淡可喜”,说“只见溪水潺潺,气味清淡,令人高兴”。他为眼前的美景以及舒适的环境感到高兴,更是为学生这数年来在从化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

    据说,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毛际可先生逗留从化的时间应该不短。他先是写了首《从阳旅舍苦雨》:“梅雨自霏霏,群峰远渐微。已悬重午艾,更著去冬衣。融壳粘泥重,虫丝著地飞。应门问穉子:几日客来稀?”在诗中,毛进士“吐槽”说,已经接近端午了,从化依然天气反常,非“著去冬衣“不可。令他最为苦恼的还是天雨霏霏,只好困守旅舍。

    所以,当他终于可以踏出旅舍,进行“城南观澜亭之游”的时候,自然是高兴极了。他兴奋地写道:“四颐芙蕖出水,清香袭人衣袂,旁有荔枝数株,低垂槛外。”他终于等到了从化荔枝初熟时!他想起了唐朝诗人白居易关于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之语。他想起了“端州荔枝,种类甚下,悉颁之僮仆”之经历。他说,在肇庆,有人送来荔枝,品种很差,他全部拿给僮仆吃了。于是,对于荔枝,他发出了“所见不逮所闻”之感叹,说自己数十年来所想象中的荔枝,亲眼见的总比不上听人说的。

      好在,他终于等到了从化荔枝!而且还是自己亲手摘的新鲜的从化荔枝!于是,他大赞一句“今日始饱啖三百颗,皆自树梢亲摘,色、香、味俱称奇绝。”原来,早在数百年前,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文学家、游历家,例如毛进士,就已经对从化荔枝赞不绝口了。“色、香、味”俱全的从化荔枝,早就数百年前,就已经征服了四方来宾!

            这次从化之旅,毛际可老先生可是过足瘾了。他不仅大饱口福,还大饱眼福,就连吟诗作对也过足了瘾。也许是爱屋及乌,因为一个学生,爱上一座小城吧。意犹未尽的他,又接连在从化写下《建东山刘公祠碑》《癸酉仲夏与郭骏臣明府游城南诸胜》《长夏游李上林池馆》《遇云台山》和《夏日游观澜亭》(均见载于从化县志),前后总计七篇作品,可谓对小城喜爱有加。其中的七言律诗《夏日游观澜亭》,与游记散文《观澜亭荔枝记》颇为相映成趣。全诗如下:

    咫尺池塘傍郭开,危亭四面绝氛埃。

    荷珠仿佛盘承露,荔实分明蚌作胎。

    懒后畏人唯袒裼,闲中消福即蓬莱。

    轻凉抛却蒲葵扇,只道秋风昨夜来。

    读罢全诗,可以感受到老先生游览从化的好心情,可谓是跃然纸上了。一句“荷珠仿佛盘承露,荔实分明蚌作胎”,生动形象地把从化观澜亭的“荷塘荔色”描绘了出来,如诗如画。“闲中消福即蓬莱”,更是表达了花甲之年的毛先生的豪迈与旷达。仙岛到处都在,不必拘泥于名山大川。只要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眼前景色秀丽的从化观澜亭,也可以当作“蓬莱仙境”了。

    在饱览从城仙景,饱尝从化荔枝之后,毛进士在《观澜亭荔枝记》中轻松结尾——“与郭君一笑而别”。寥寥数字,字面上可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却更感受到这份师生情谊之“深”。不难猜想,在临别之际,花甲之年的毛先生自然少不了对学生的一番勉励,尽管这位学生只比他小了七岁而已。《观澜亭荔枝记》表面平淡无奇,但其实背后,暗藏了这对师生、这对进士、这对老大哥与小老弟之间的动人故事。郭遇熙在从化五年期间政绩斐然,其实与恩师毛际可先生的榜样力量也大有关系。

    不仅如此,毛进士的从化之旅,甚至还在从化掀起了一股崇文重教的良好学风。冥冥之中,竟然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在毛进士离开从化的第二年,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从化锦峒的张德桂(1664年~1722年)果然高中了进士!

    邑人进士张德桂在后来的作品《书院荷亭记》之中,甚至还提到了“鹤舫毛先生”,即老前辈毛际可先生。他说“鹤舫毛先生记此特详,而亭院之胜概未暇及;因附而记之如此。”就是说,“关于这方面,毛鹤舫先生记得特别详尽,而对于亭院的有关大概却来不及写,我因此附带把它写在这里。”

    正所谓:进士奇文添书香,从化荔枝古韵长。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从化荔枝,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引起过三位当朝进士的梦幻联动了。这里面,既有三位进士留下的“奇文”,更有三位进士提及的“奇闻”。例如,在数百年前,肇庆荔枝竟因与从化荔枝对比,无辜“躺了一枪”,实属“奇闻”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化荔枝古韵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nj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