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挖一口深井
今年以来,一直在试图调整自己的写作节奏,想要找到一个最舒适的写作姿势,尝试了各种办法之后,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还是每天写点什么。
岁月悄悄溜走,不打一声招呼。我拼命想拉住它,奈何只是徒劳。
我向朋友们请教,如何在写作深度与频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讨论过后发觉二者并不矛盾。
深度的写作当然需要深度的思考,深度的思考需要付出时间。当读完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问题并不是说多想几天就能想通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想不明白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但这个思索生命的过程是很有价值的。如此想来,便不再纠结。
一个人一心想要挖一口深井,然而只是围着选址的地方转圈勘察,不动一下铁锹,那么他是挖不出地下的深泉的。
既然已经认定了写作的重要性,写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能不能挖到深泉,就看能不能持久挖下去,因为泉就在那里。
假如我的目标是一生写1000万字,那么最初的100万字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就如同船在行进时的压舱物,确保船行驶地平稳且久远。
对于一个记性不好,内存又不够用的人,只能借助文字这个有无限容量的硬盘来存储人生的片段了。
不去问写下去有什么意义,写作本身就是意义。
(二)涌动的变革
这个夏天,表面的平静掩盖了涌动的变革,人们只是装作生活照常进行。
但凡变革,总会有流血牺牲,也总会有渔翁得利。
以前,在书中看到过一则海浪的小故事:
一朵小小的浪花在大海中快乐地向前游着,推进着,忽然它看见前面的一朵海浪重重地撞在了一块岩石上,化成无数破碎的泡沫。
它惊恐万分,情绪一下子失落下来。旁边一朵路过的浪花问它为什么如此消沉。
它说,你看,那就是我们的结局呀,我们终究也会粉身碎骨,消失湮灭的。
身旁的浪花笑着对它说:你不是一朵浪花,你是大海的一部分啊!
将自身放到人类的长河中去,我们每个人都是变革的一部分。
一方面,我们享受着变革带来的果实,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成为下一次变革的推动者。所以尽可能到处栽树,好让我们的下一代有树荫可乘。
既承上启下,又承前启后,我想这大概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原因吧。
人生不过百年,向前看看,向后看看,目之所及,心之所感,也是思想空间能够触达的地方。
生前,如果想要生活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就需要让自己长出很多的触角,并无限延展。让自己成为一个节点,知识的节点,人际交往的节点,并尽可能的去产生更多的联结,一旦形成网络,规模效应也就出来了。
如果还想为世界留下点什么,那就要靠对社会的贡献了。历史上的大人物无一不是对其生存的社会以及后世做出了不可磨的贡献,才会青史留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