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士鹏
近来,在中国书协举办的楹联展,临帖展的征稿启事中,都要求不准做旧、拼接、托裱,读来令人欣喜。这是否意味着以往过分注重展览形式的终结,而一个以书写为主体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很长一段时间,各种展览被形形色色的包装所充斥、迷惑。华丽的色彩,庞大的篇幅,多变的墨色,还有无休止的印章簇拥着那一丁点可怜的文字。这让看展览的人不知该吸取什么,既然大家都在一个劲地涂脂抹粉,参赛者哪个不蠢蠢欲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此导致这一状况愈演愈烈。
陈振濂先生在20世纪末提出了“形式至上”。我想这“形式至上”应该是作品的外形式与承载作品的内形式要实现完美的统一。可是现在的书家苦啊,许多人已经越俎代庖,连装裱师干的活都包揽下来了。书法作品讲形式是必须的,但更为重要的还是书写本身,其外在形式只是手段而已,作品的质量才是成功的关键。
看来遏制这种浮躁的风气的蔓延,已成为中国书协评审工作的一部分。评委们将要从书家“贪大好色”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要真正看书家的书写功夫了。但是否这一条要求就能解决问题呢?我认为既然征稿中可以这样规定,那么展赛结束后也可以将那些获奖书家的作品拿出来晒一晒。如同每年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那样,来一番颁奖词,将书家作品成功之处展现出来,特别是让那些普通的观众知道获奖作品为什么好。许多人都在学书法,都想学书法,想通过各种方式到达成功的彼岸。在许多书家看来,一些不成为书法的作品大行其道,而对真正的书法家的作品却一筹莫展。许多人把能写字的人当做书法家,把书法家当做不会写字的人。许多爱好者,人云亦云,跟着媒体走,跟着大众走,跟着市场走,跟着感觉走。
书法是阳春白雪,是一门衣食之外的艺术。将弘扬书法仅仅定位在几次展览、几场讲座上,那才是纸上谈兵。尽管弘扬书法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中国书协还是出了这一招,体现了中国书协要改变这种浮躁之风的决心。这对那些玩惯形式的书家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原载《书法报》2013年1月16日 第三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