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失去了天然的抗压保护;更容易被同伴伤害;无法表达脆弱。不自然的会选择逃避感受。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里上面这段观点给我的感触很深。
妈妈总说我回到家跃跃格外活跃、爱撒娇。每次孩子说最喜欢的人都是“妈妈”。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妈妈是妈妈啊!”就这一句话,我的心就被融化了。再苦再累,觉得那个小脸,那甜甜的童音都是我幸福的源泉。
上班走的时候,孩子总是依依不舍的一遍又一遍说“拜拜,大绵羊”,他在等我回应他“拜拜,亲爱的小绵羊”。
我习惯了有他的日子,习惯了这样的互相牵挂和在乎。我没有想过离开妈妈的孩子会多么难过和失落。
但是,我能理解没有父母做后盾,孩子会多么敏感、失意、脆弱。没有正常的依恋关系,孩子就会出现多种问题。
读这本书,每天我都在反思着如何做个好妈妈。想想已经走过的路,还有哪些可弥补。孩子的成长不可逆,我们必须这样认真对待,小心翼翼,倾注心血。
这本书一直在阐述孩子,其实,于我,更多反思的是“妈妈”这个角色。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声温柔的呼唤,一顿可口的饭菜,一次愉快的旅行,一周里有这样的机会,就不要让手机夺走了亲情培养的时光。一旦错过,孩子长大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今天,我又陷入去年的忙碌之后的无序难过状态。注意力又专注不了了。于是扔下手机,认真和跃跃玩。
我们玩了好一会“蛇棋”,又创造了“词语接龙”的游戏,还读了两篇故事。和他在一起,时间过得很快,我很轻松开心。
好玩时间,每一周每一天必须给自己这样的时间。每天都是满满的安排,大脑会受不了。心情会受影响,学习质量也会下降很多。
可能,依恋不只是孩子对大人,大人对孩子也有依恋。因此“家”才更有味道。有质量的陪伴,提升教养权利。幸福需要经营,依恋不能缺席。
书摘:
>> 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之所以更容易受伤,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失去了天生的力量源泉和自信心,没有了抵御伤害和疼痛的情感屏障。
>> 依恋父母的孩子,更在乎的是父母发出的信息和指示,所以在遭遇打击或者伤害后,他们会先从父母那里寻求帮助或指导,然后再决定自己要不要把这些事放在心上。
>> 对父母的依恋,一方面会让孩子在亲子关系容易受伤,另一方面,则会保护孩子在其他关系中更有韧性,这种依恋会展示出内外两个方面的作用:关系内脆弱,关系外坚强。依恋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会伤害你的人”和“不会伤害你的人”两类,它既是一道屏障,又是一把利剑,而这也体现了人类生存的两大主题——依恋和脆弱性——是齐头并进、息息相关的。
>> 保护孩子的最重要因素,是“他们的生命中有一个有魅力的成年人,一个他们认同并能给予他们力量的人”。西格尔还说:“亲子之间如果没有一条坚不可摧的关怀纽带,那么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