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享受和愉悦,一直是能有效激活依恋本能的首要因素。对于眼神温暖、声音轻柔的邀请,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拒绝的。对这些孩子来说,如果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地位,他们就会坚信自己是那个特别的人。
成年人要先提供某种东西,孩子才有可能依恋我们。而提供给孩子最好的、能抓紧的东西,就是让孩子感觉我们非常喜欢和他相处。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我们的喜悦之情,比如手势、语言、符号或者行动。孩子必须知道父母需要他,知道父母能看见自己,知道自己对父母而言是特别的、重要的、有价值的、被认可的、被想念的、被喜欢的。
在孩子提出要求后才去给予孩子关注,是永远无法让孩子感到满足的。这样做,会给孩子一种不确定感,让孩子觉得父母只会回应自己的要求,而不会主动给予。如此一来,孩子的要求只会越来越多,内心的情感需求却一直无法得到满足。对这样的状况,解决方案就是抓住时机,在孩子没有要求的时候,父母就主动满足他们的需求。
孩子的自尊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而是建议在内心的感受被父母看见和接纳,也就是感觉到父母对自己接受、并喜爱上真实的自己后,才产生的。
爱自己的孩子,不是给他我们认为需要给予的东西,而是给孩子他们需要的东西。我们常说有一种需要叫“爸爸/妈妈认为你需要……”这样的爱很多很多,然而不是真正被需要的。所以看见孩子,看见真正的需要才能做好一个教养者。
有效激活依恋的要素:语调、手势、表情、行动……每一次的输出都是一次情感的碰撞,每一次的输入都是碰撞后的反射。所以我们感觉到的往往是真实的,不能欺骗自己,不能以为是“多心”了,其实孩子敏锐的观察力让一切反应有据可依。
有一节课,一个姑娘答对了问题,我给了她一个点赞的手势,她开心极了。从那天之后,她在课堂上再没有了很多的小动作,她的眼睛、神情里都是投入和专注。因为她知道收到了一个讯息:老师的表扬是真挚的,我的表现真的可以更好。
小跃儿发脾气的时候会提高分贝,还有他的神情,我能清晰的感受到“他生气了”。回应他的生气,我给予的不是大声吼回去,而是走到他身边,握着他的手,抱起他,柔声和他聊天,这招从未失败过,他的情绪很快好转。我知道他不会无故发脾气,当他不开心肯定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不是他想象的状况,聊着聊着他就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了,这时候问题也基本解决了。
一天未见,小跃儿在校门口等我,等了半小时还多。带我下班走出校门,看到他,快步跑过去,他紧紧的抱着我说:“妈妈,我特别特别想你!”
那一刻,我的心化了,我也很想孩子!真正的依恋可能就是彼此在乎,相互想念。不是为了让孩子事事都依赖我,而是情感里有一份归属感在妈妈这里。
认真的观察、真挚的表达、细致的看见,依恋的阶梯会越来越稳固,亲子关系越好,家庭氛围越好,幸福的味道越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