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写完后的结论是:我以性价比为导向选择了烈风米兰。
目前米兰到手之后,骑车已经超过半年,我来说说总体感受。
买车一个月后上了锁踏和锁鞋,行者鳍和踏频;四个月后换了妇科龙 R3轮组;六个月后重新测量身体数据,调整改成了11cm 17度的把立;七个月后换成了佳明码表和踏频;第八个月换车换码表。
回顾历史,每个月都有些许成长,也许受限于身体素质,越到后期提升越慢:
骑车第一个月一小时均速只有25左右,租的车 TCR 5500,铝架10速;
第二个月买了米兰,半小时均速可以到30,月底参加了第一次自行车骑游赛,75公里均速25;
第三个月达到骑行一小时均速30,跨过了贴吧入门的门槛,算是第一个里程碑;
第四个月的月底单飞千岛湖,145公里6小时15分完成;
第六个月 TREK100杭州站,90公里均速30;
第七个月再次单飞千岛湖,145公里5小时30分完成;
目前是骑车的第八个月,最好成绩是半小时均速35,一小时均速33;
回头看看大半年的提升,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吹牛结束,继续说选车的事儿。
按照知乎网友的经验说,买车考虑的顺序要素是车架、轮组、套件。但是我的观点是:假如并非动手能力强的资深车友的话,在这三样排序之前,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技术过硬、品德良好的车店(技师)。
因为如论是国外的如捷安特、美利达、崔克、闪电、威廉、射歪了、佳戴、scott、look、canyon。。。等等,包括国产正规车架如烈风、kung、ZGL、骑记、银贝斯等等。。。。估计还有好多我没说的上来的牌子,但凡是正规厂商在车架上的差异不会特别大的离谱。对于一个骑游党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车架尺寸,并把它调整到最适合你身体的数据规格,才是重要的事情。单纯就车架而言,他们之间的差别,可能根本就感受不出来。
大品牌有黑科技吗?有的。马动有,闪电有,佳戴有,威廉也有。但第一他们都挺贵的,第二我小菜腿可能根本感受不出来。
我的切身体会是某次车友活动我蹭风某小伙子,他连续一小时速度没低于35,期间还不停的拉扯飚到37~38,后来集合的时候我瞄了一眼他的车,就是一个普通国产铝架车,真是令人震惊。
所以说到底还是要发动机好,然后车架尺寸要合适。新手哪知道自己的尺寸该选什么样的车架呢?最好的方法是做个静态 fitting,500大洋应该够了。最差的方法就是和我一样找个车店技师随便量一下就算数了。后者的话取决于技师的水平和良心。
我先吐槽一下我买车的车店。这车店的店面倒是很小的一个,但在杭州圈内也蛮有名气。我初次买车么啥也不懂,觉得这老板在行者上粉丝好几百人,应该不会差。结果他偏偏以极不专业的方式给我量了跨高和臂长,挝耳挠腮一顿计算,告诉我说应该买米兰47cm车架。
这车到手我主观感受至少小了一号到二号,怎么骑怎么不舒服,某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自己量了尺寸按照自己的尺寸调整了坐垫、换了把立,总算勉强能用了。
虽然仍然有些不舒服,但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直到某一天我学到了 STR 对舒适性的影响,以及某天骑了 Emonda 之后的体会,发现我不换车是不行了。小一号的米兰是勉强能骑,但是对比尺寸合适的 Emonda 的骑行舒适度完全不一样。同样的100公里的路段,米兰骑完累的我话都说不顺溜了,但是2个月后换 Emonda 骑完全程我还活蹦乱跳。
so,我很是奇怪,崔克的几何神秘在什么地方,让我感受有那么不同。直到我看到摸发虱痒的微博https://weibo.com/1656034801/G7VXy0ekO
研究了一下 STR比值,Emonda在1.45左右的舒适比例,而我的烈风米兰是1.37的进攻取向,那舒适性上的差异就很大了。而且计算合适的 stack 除了要跨高乘以0.69,还要加矫正系数0~3cm。按照摸发虱痒的体会,甚至就应该x0.7计算。
老子跨高732,如果 x0.69再加3cm 那stack就是535,如果按照x0.7计算再3cm校正值应该545。Emonda 50cm 车架的 stack 是535,符合计算结果,当然比我小一号的米兰要舒适了!!!而且坐高应该调整到648(另一说是跨高732*0.86=633)
行文至此,我该讲的都讲了,核心重点是数据要对。然后腰身好选破风,否则推荐爬坡架。至于品牌什么的,你喜欢就好,其实差异不大。
我因为以极低的价格收了朋友的一个 Emonda,但不代表我是崔克粉。
最后,祝各位朋友玩车愉快。
下一篇我有可能会谈谈我对轮组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