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末我都觉得两天的时间都不够用的,比如这个周六上午去老师学堂站桩,午饭后美美的睡了个午觉,下午起来完成当天的研修日记和案例问答(老公带孩子去踢球),晚上陪老公和孩子出去吃饭。周日早晨练桩功一个小时,补补本周落下的中医课,完成研修日记,中午家族聚会,下午去上初级研修课(仍然是老公带孩子去打棒球),晚上陪孩子老公。周一到周五上班的时间基本也是满满的,早晨一个小时桩功,上下班路上听中医课或李老师的音频课,晚上回家完成研修日记,陪孩子,看书。
眼前浮现出《三十而已》顾佳的时间表,真真理解了同学今天在朋友圈发的“自己的时间是按小时分配的”,我的时间也是,恨不得一分钟掰成两半用。同事们经常各种追剧,对我来说都是浮云,飘过不留一丝痕迹。
时常问自己,这么忙我是为了啥?到底背后是什么力量让我像个陀螺一直转个不停?就像报初级研修班,虽然在青红老师面前胸脯拍的震天响,这是我今年最大的目标,在上课之前时不时心中会萌发“要不再拖拖?”的小念头,但很快就被另一个念头“要去,要去,一定要去!”压倒了,解决了这个冲突,我就不痛苦了,接受现实被虐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学习心理学和中医的过程中,加入到各个小群体中,感受到的是同气相求,彼此的认可与肯定,彼此的平等对待,彼此的倾听与被倾听,与职场中的上下级、同事关系截然不同,满足了我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同时通过学习我找到了以后的大目标,这又满足我自我实现的需要。工作带给我的是比较丰富的物质收入,让我能够满足生理需要和部分安全的需要,毕竟物质是基础。但是这种低层次的需要无法替代高层次的需要,所以我才会寻寻觅觅,在四十不惑的年纪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不惑,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怎样去得到。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是行为活动背后的原因,我这些行为背后那股巨大的力量就是我的各种需要,最为强烈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站在未来看今天的自己,我应该会感谢今天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有目标,有动力,还要有坚持,这样想想三个月的研修日子似乎不那么令人打怵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