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最美的遇见——读书淮北师范大学
青春最美的遇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青春最美的遇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作者: 34bf55deb81c | 来源:发表于2017-11-11 00:34 被阅读21次

            当初带着好奇与探究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青春岁月》,如今回想细细品味真是感慨万千。1969年1月13日,15岁的习近平背负行囊,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难苦旅,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当我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那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使我更加深深的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让我更有根据的知道“为什么习总书记现在为何如此厉害”,也在这本书上学习到了青年习近平身上有太多的优秀品质。

            15岁的习近平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自己15岁的时候在做什么?一名中学生,90后以接近尾声的我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好的时代,每天吃饱穿暖,每天过的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习近平一个北京的孩子去农村插队知情更可以想象是多么的不易,习近平经受“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一个北京长大的孩子,骤然间来到农村,而且是知青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农村,一待就是七年。就现在年轻人而言这四关还又能挺住几时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的七年知青岁月里,始终没有放弃三件事,那就是刻苦学习、为村民办实事、坚持入团入党。习近平同志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做事公道、敢于担当,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除了带领乡亲们打淤坝、修梯田、打井、办沼气、修路外,为了便于老百姓劳动、生活,还开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的描述,在历史中也对当时的政治背景有一点点了解,看到这些简直觉得不可思议: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应一切以“粮食为纲”,习近平同志竟然搞这些副业,可见他为了百姓是担着多大的的风险,也很容易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尾巴”这顶帽子,一般的村干部都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过问也不搞这些事,但习近平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一待就是7年,在7年的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22岁离开黄土地时,青年习近平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那就是为人民服务。离开梁家河之后,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大学出来后又进入高层领导机关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眼界,增长了才干。

            熟话说:“有几个知青走出去还愿意回农村去吃苦。”但习近平就不一样。198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耿飚的秘书一段时间后,决定下基层、回农村去工作,耿飚劝他去野战军,但他认为国家已经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地方上会比在军队里接触的事物更全面,更接近民生民情,对自己的全面锻炼更有利。再者觉得自己在陕北干了7年,知识和经验最丰富的积累,还是从农村来的,而且农村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前沿,还是到农村去才更能发挥他的优势。就这一番话真是触动人心,还有几人可以和习总书记匹敌的呢?习近平同志为何能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楷模,这也正是:伟人之所以伟大或许就是因为他们不走寻常路习总书记选择了一条艰苦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路,确实是因为他把老百姓装在了心里,他把自己称作“黄土地的儿子”,是真正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这片黄土地,融入了中国最基层的农民群众中间,融入了与他们一起为了美好生活而进行的艰苦奋斗。就这种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的情怀,敢于挑战甘于奉献的情深又何尝不是我们学习的呢?

            在七年的岁月里,无论是当知青,还是当大队书记,他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解决问题和困难在21世纪,是需要知识科技去解决的,所以我们当代青年,更应向总书记学习,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不断地坚持探索知识,树立正确有目标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不断的锻炼自己,也更应好好利用我们现有良好的教学资源,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读书奋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春最美的遇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tw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