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种病邪的治疗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上面提到的这十二种病邪,都是邪气侵入人的孔窍所致。而邪气能侵入这些部位,都是因正气不足引起的。
“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mán。补足外踝下留之。”凡是上焦气不足的病症,就会使得脑髓不充,有空虚感,耳鸣,头部支撑无力而低垂,双目晕眩;中焦气不足,会使二便不调,肠中鸣响;下焦气不足,会使两足微弱无力而厥冷,心中窒闷,治疗时应该用留针施补的方法,刺足太阳经位于足外踝后部(昆仑穴)。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盛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黄帝说:那么这些疾病又应如何治疗?岐伯回答说:这些病症中,肾气所主的呵欠病,应补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肺气所主的呃逆病,应补手太阴、足少阴经;唏嘘是阴盛阳衰的病症,应补足太阳、泻足少阴;身上发冷的振寒证,应补各条阳经上的穴位;嗳气病,应补足太阴、足阳明经的穴位;
“嚏者,补足太阳、眉本;亸duǒ,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时作喷嚏的,应补足太阳的攒竹穴;亸,因其所在经脉的不同而各取其经的分肉之间;哭泣而涕泪俱出的,当补位于颈项之后中行两旁的足太阳经的天柱穴;叹气时作的,应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以及足少阳胆经,针刺留针;
“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口角流涎,应补足少阴肾经;耳鸣,应补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以及位于手大指爪甲角部的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自咬其舌的,应根据发病的部位所属经脉而分别使用补法;
“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双目昏眩、头垂无力的,用补法针刺外踝足大趾本节之后二寸处,并留针,也可以在足外踝后的昆仑穴留针刺之。
(原文)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mán。补足外踝下留之。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盛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亸duǒ,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今天学习了十二种病邪的治疗。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