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
古时,有一个富庶的人家,家中有数以百万计的家产。
有人问这家人,为什么你家能这么有钱?有什么秘诀吗?这家的老爷子志得意满地说:四个字,积而不用!
原来,这家人商海沉浮多年,家中的生意一步步由小做大,终于到这一代财富积累达到鼎盛,境况空前。后来,老爷子去世时,还留下一笔巨额的财产,但是子孙们争的争,抢的抢,家产立马被一扫而空。
没过几年,各家分到的财产就被相继败光,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来了《红楼梦》中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时的一段话,
“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中国人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儒家孟子也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千百年来,家族的盛衰演变,似乎成为一种魔咒,让人百思不解。
然而,现实中这些顶级家族的“传奇”经历却让人们眼前一亮:
一代名臣范仲淹,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范氏后人名臣良相辈出,传为美谈;钱氏家族,从古至今出了350个进士,200多个院士,家中名人有1000多位;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的曾国藩,曾家在他的影响下,10代内出了200个人才,后人之中数学家、艺术家、教育家英才辈出......
为什么这些家族能够长盛不衰,打破五世而斩的魔咒?
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有着独特而完善的家风、家训和家规。最好的教育是身教,最好的家产是家风,家风家德才是一个家族的根!
向大家推荐的这5本书,都是历代先贤凝结的教育思想结晶,它们历经岁月变迁大浪淘沙,却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5本传世经典,为你揭开那些顶级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列位请上眼,您值得一读!
01《曾国藩家书》
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年少不读曾国藩,读懂已是不惑年!
经常翻看朋友圈的人想必对这几句话很熟悉,那么对于曾国藩,你了解多少呢?
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这些称号说的都是曾国藩;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这些惊世创举都是在曾国藩的倡议下进行的。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不光在政治上有大贡献,在文学修养方面同样有不错的成绩,最让后世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共写有书信近1500封。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所涉内容极为广泛。
《礼记·大学》中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个词在曾国藩的生平得以体现。
有人说年轻时候的曾国藩是个平庸的人,考秀才时前6次都失败了;有人说曾国藩是清王朝的救命稻草,因为他的存在让清朝的寿命多延续了五十多年。
曾国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他的评价已经太多太多,但通过此书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严于利己的人,是一个合格的家长。这本百年前的家书,值得我们好好研读,认真学习。
——两句话了解一本书:
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02《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清人王钺在《读书丛残》中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颜之推自己也在《颜氏家训·序志》篇里阐明了自己写这本《家训》的目的,即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系统地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希望可以整顿门风,并对子孙后人有所帮助。
颜之推是中国南北朝著名的文学家以及教育家,他三经世变,身仕四朝,以一介儒生,保持家业不坠,诚然不易,因此他对于立身处世的经验之谈,对于后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是《颜氏家训》受后人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
《颜氏家训》反复劝人要好好读书,自求上进,并强调为学贵在真知,不可自欺欺人,这在今日社会,仍有教育意义。
广大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领悟并学习《颜氏家训》,小可起到“修身养性”之妙用,劝勉自己和朋友,大可“齐家治国”,收获人生的广博和成功。
青少年读这本书,可以收获智慧、汲取营养;父母读这本书,可以谆谆教导、教子有方;老师读这本书,可以循循善诱、桃李天下。
——两句话了解这本书: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03《孔子家语》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是历史的传承与见证。
提到国学,你会想到什么?《道德经》、《论语》、《左传》,还是《三字经》、《百家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文明,沿着时代的脉络传承,演化成今天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景象。而这其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穿过历史的云层,闪耀至今,他就是孔子,这位至圣先师,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不靠武力、不靠政治,却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足见其经久不衰的魅力。
今天小编推荐的这本《孔子家语》,就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孔子家语》简称《家语》,比《论语》内容更全面,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被称为“孔子研究第一书”。
全书记录了大量孔子的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与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同时,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
本书作者在原有著作的基础上,做了详尽的注释和译文,并在开篇对每章内容都做了概述。相信读者一定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国学也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
——两句话了解这本书:
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
04《礼记·孝经》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另外两种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在《十三经注疏》有提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简单来说,对父母不孝的情况有三种:一是刻意逢迎,二是不赡养,三是无子嗣。
倘若我们在待亲时避免了这些,那是不是就可以说是孝了呢?其实不然。
在本书的《礼记·祭义》中,记载了曾子对孝的具体描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其大意为,孝分三级,大孝是使父母受到他人的敬重,其次是不令父母蒙羞,最后是好生供养父母。
从这三个层面来讲,为人子女对待父母能做到其二三已是难得,至于一等的大孝就连曾子自己也未曾做到,“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大孝为目标,不断摸索自己的待亲、养亲之道。
书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待亲观念外,《礼记》还记录了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其中还包括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纵观全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孝经言简意赅甚是好读,礼记对理解古代礼乐观念至为关键。这两本书既是无数前人经验的合集,更是我们后来人进步的捷径。
——两句话了解这本书: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05《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即使穿越到上世纪的学堂,我们仍能听到吟诵《弟子规》的朗朗书声,这部传统启蒙必备教材自问世以来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前期山西新绛秀才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这是一本传承儒家精神内核的读物,其内容来自的《论语》。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
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文笔自然流畅,内容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正是因为这些特点,这本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两句话了解这本书: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