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市美术馆参观了《阳光灿烂--袁汝波人物画作品展》和《黄河纪》摄影展。
一进展厅,我就被占了一整面墙的巨幅画作《红旗渠》吸引了眼球。画家从一个整体角度来展示红旗渠未开发前、建设中和建成后三个阶段的样貌。更令人震撼的是,这幅画从头到尾画了一整面墙的人群。他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很像我们经常看到的蚁群,若是有密集恐惧症的人估计真会被吓到。
虽然画家的整体视角非常宽广,但他也很注重细节。我们俯视小小的蚁群时,总觉得所有蚂蚁都长一个样;若是从宏观角度俯视大地,也会觉得所有人类也长得一个样,跟蚂蚁没啥区别。虽然画面上又那么多人,可除了很靠后的那些是无脸人,前面稍微能看清楚的人脸上都有表情,可见画家很认真地画了每一张脸上的表情,从微观的角度去画出每个人的个性。特别是最后红旗渠建成时,可以直观地看到,人们眼中有光,心中有希望,脸上都是欣喜的表情。
这幅画应该想通过这么多人传达一种理念,个人力量虽然小,但群体的力量却无限大,可挖山,可通渠,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自古以来,人的力量与大自然的力量一直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红旗渠是人力改造自然力的典范,人们通过集体努力改造了自然,过上了更幸福的生活,更深刻地感受到人们对集体主义的拥护和支持。
除了这幅画作,还有不同人群的人物画,如果说这些人物画作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黄河纪》摄影展就是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个摄影展令人震撼的地方和上面的人物画展不同,摄影家采用无人机的手段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来展示黄河。
“黄河道”是第一部分,展示了从黄河上游到下游的宏观照片,无论是河流、远山、云彩和天空组成的那种浑然天成的美还是黄河与河海交汇出的一半清水、一半浊水的奇观都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震撼。这种俯瞰黄河的视角犹如从神明的视角看人间,远远超出了我们平常的人生生活体验,也让人切身体会到科技进步的力量。
第一部分完全是宏观景象,基本上看不到建筑,第二部分“黄河景”缩小的观察尺度,展示了黄河沿途的风景还有人类改造黄河的痕迹,除了浮桥、铁路桥还有一些沿河建筑工程。第三部分“黄河情”则进一步缩小观察尺度,将镜头聚焦到在黄河两岸生活的人群中,不但有靠河滩种地的农民还有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展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
展览以黄河的宏观呈现开始,而后展示了人类依赖黄河、改造黄河的现状,这些都是黄河景观的一部分,让黄河立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最后升腾出一种印象,也就是展览最后一部分:“黄河象”。
黄河多支分叉的支流照片加上不同颜色的滤镜之后,河流的宏观呈现竟然和微观视角的神经网络和人体脉络如此相似,真是不可思议,让人不由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种宏观和微观的相似性让人顿生敬畏之心,也让我们的心情从刚开始对黄河宏观的震撼之情,到对人造自然现实的无奈之情,再到对自然造人的敬畏之情,一时间犹如黄河般九曲十八弯,也如一首交响乐般荡气回肠,同时,让我们在潜移默化间认同摄影家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态度。
大自然创造了一切,无论是人,还是黄河。正应了那句话:猴子再蹦跶,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