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色》,一部生态微电影,没有华丽的视效,没有动听的配乐,亦没有生离死别的痛苦,但那片郁郁葱葱的林海,深深地打动了我。
短短的二十八分钟,道不尽的脉脉温情。影片的开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床上,手里紧握着一张黑白老照片,我跟随老人的思绪与回忆,见证了一场奇迹,自然生命的奇迹。
“塞罕坝”,这蒙汉合璧的诗意之名,意为“美丽的高岭”。可谁又能想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塞罕坝高原黄沙漫天,人烟稀少,气候恶劣,难以生存?但这片荒芜的土地却在务林人的多年努力之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影片的主人公王尚海作为老一辈务林人,把自己的满腔热忱投入在植树造林上;作为书记,身先士卒,与厂里的工人住在塞罕坝,共同吃苦。“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渴了,夏天喝雨水,冬天喝雪水;饿了,啃窝窝头,吃地瓜;困了,睡茅草窝子,与雨雪、鸟兽为伴。
听说南山的小树苗都死了,王尚海疯了一般往南山跑。他蹲在地上,双手捧着树苗枯死的根须,似崩溃了一样仰天大喊。我开始怀疑,这样贫瘠的土地是否真得能长出树。
王尚海白天实际考察,夜晚仔细寻扎提高树苗存活率的新型种植方法,焦头烂额之际,也不忘打电话关心家里的妻子和孩子,还鼓励刚来种树不久就打退堂鼓的青年毕业生,告诉他们胜利一定会到来。人性美不在于多么撕心裂肺的感人情节,就在于这种细微之处,细微到王尚海种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改良了种树方法后,树苗存活率极大提高,塞罕坝再也不是荒原了,将真正成为美丽的高岭。
“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作为整部影片唯一一首歌曲中的歌词,我独独喜爱这一句。影片也为这句歌词配上了几帧美丽的影像:日薄西山,把天空晕染成了橙红色,一群身形各异的务林人扛着锄头打山头走过。看不清真实的容貌,只有黑色的剪影,却让人感受到了苍天浩渺,人亦不凡的壮阔豪气。人性的顽强与不屈力量强大,着实可敬。
影片快结束时,年迈的王尚海去世,骨灰洒在了塞罕坝,他将与自己毕生所珍爱的树木相伴。
回忆就此中断,影片又展示了塞罕坝如今的美丽,森林覆盖率达数百万亩,让我心生震撼。一棵棵树木拔地而起,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云杉相互依偎,遮天蔽日,那沃野千里的苍翠之色使人心驰神往,这座“美丽的高岭”没有辜负无数务林英雄的心血,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塞罕坝曾因为人为破坏,从水草丰沛的“木兰围场”退化成高原荒丘,但在几代务林人的劳动中,再现了“美丽的高岭”的辉煌与魅力。流云为这片绿色林海沉醉,花鸟为这片绿色林海驻足。远远望去,这片林海在猛风的吹动下,总能掀起优美的绿色波涛。
这样巨大的变化,堪称奇迹。以王尚海为领头人的务林英雄们为了祖国的绿色生态建设,鞠躬尽瘁,他们的辛苦付出,使塞罕坝高原成了地球上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
这部影片位列中国首届生态文明微电影十佳影片之一,靠的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大片般的特效,而是朴实动人的帧帧画面。影片也不仅仅是在讲述塞罕坝务林人艰苦造林的故事,而是希望我们能通过这个故事去明白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美丽中国”即为“绿色中国”。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同时环境也在恶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想想自身所处的环境,高楼大厦如一尊尊冰冷的雕塑,被霓虹闪烁湮没得面目全非,不经意间看到的几抹隐隐约约的绿已成为不可多得的亮色。一些公益活动的宣传者总是不厌其烦地呼吁我们保护环境,或许在未来,我们会因为看见破败不堪的家园感到后悔。
我喃喃地希望那绿色的林海能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