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病百讲》学习目的
写作都是和文字相处,了解语病是为了给写作打基础。这是写作的必学知识。只有不写出没有毛病的句子,才能组成完美的段落,形成优质的文章。
作者:李明洁,语言学博士,教授,社会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偏重文化认知和社会记忆领域。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助词“过”误用
病例1:有一年春节,我和朋友带看孩子去过黄山。
病例2:3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敢忘记过恩师的教海。
修改后
病例1:前年春节,我和朋友带看孩子去过黄山。
病例2:3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敢忘记过恩师的教海。
分析
“过”是一个表示从前的常见的助词,它往往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过去曾经有这样的事情。
有“过”的句子里可以不提时间,但是如果提到,就必须是指确定时间的词语。例1里的“有一年春节”是不定的,要改为“前年、去年、今年”这样具体的时间。因为“过”是强调经历的,经历一定是确实发生过的、具体的,和仅仅表示动作完成的助词“了”不同。例1用“了”倒是不错。可以说成“有一年春节,我和朋友带着孩子去了黄山”。
有“过”句子的否定,要用“没”“没有”。例2要说成“忘记过恩师的教海”。因为“不”用于对未然的将来的否定,例如“我不敢一个人在夜路”;而“没”“没有”用于对己然的过去的否定,例如“昨天,我没敢一个人走夜路”。有“过”的句子都是讲经历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所以,否定句一定要用“没”“没有”。
拓展“了”和“过”的不同
了”和“过”都是时态助词,都可用以表达动作的完成和变化。但是两者在意义上有微妙的差别。
第一,”动词+过”表示已有的经验,一定是与过去前时同相连:西“动调+了”只表示动作的完成,与动作完成的时同无关。例如:
昨天我们去过博物馆。(表示已有的经验,一定过去了)
昨天我们去了博物馆。(表示完成,因为有“昨天”,所以是过去的)
我们已经去了博物馆。(表示完成,因为有“已经”,是价对现在而言的)
明天我们计划去了博物馆再去动物园。(表示完成,圈为有“明天”,是就将来而言的)
第二,“动词+过”表示的动作不延续到现在,而“动词+了”所表示的动作却可能延续到现在。
例如:他做过这家公司的总经理。(现在已经不是总经理了)
他做了这家公司的总经理。(现在还是总经理)
第三,“动词+了”一般表示有结果,而“动词+过”不一定。例如:
她学了游冰。(应该是学会了)
她学过游冰。(可能学会了,也可能没学会)
第四,带有“了”和“过”的句子的否定式也有区别。它们都用“没(有)”表示香定,但“过”必须保留,而“了”则不用。例如:
我没去过昆明。(肯定形式为:我去过昆明。)
我没去昆明。(育定形式为:我去了昆明。)
助词“的”漏用
病例1:这次会淡对双边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
病例2:这位电影明星怀孕以后还为一本杂志拍了不少封面照片,看上去是很时髦一个孕妇。
病例3:他对演张强和李星两位演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修改后
病例1:这次会淡对双边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病例2:这位电影明星怀孕以后还为一本杂志拍了不少封面照片,看上去是很时髦的一个孕妇。
病例3:他对演张强和李星的两位演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例1中“积极、深远影响”应为“积极的、深远的影喻例2中“一个孕妇”的前面要加“的”。例3“张强和李程与“两位演员”中间的“的”字不可少。
分析
汉语里的“的”使用非常频繁,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性构助词。有的地方不用“的”,有的地方可用可不用,眼有的地方非用不可。助词“的”的误用常常出现在最后一种情况中。
几个并列的“形容词+的”可以同时修饰一个名词,但是几个个并列的不加“的”的形容词却不可以。所以,不说“积极、深远影响”,而要说成“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如“时髦孕妇”,但是,中间不可加数量词语,所以,不能说“很时髦一个孕妇”但是加上“的”,可以说“很时髦的一个孕妇”。
例3中“张强和李星两位演员”是一个同位词组,“演张强和李星两位演员”的意思就是演这两个角色的演员。“他”不是对“饰演”这件事情感兴趣,而是对“两位演员”感兴趣。所以,“张强和李星”与“两位演员”中间的“的”字不可少,否则,就和原意不符了。
拓展可以不用“的”的情况
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加“的”来修饰名词,不过,老可以直接修饰,不一定需要“的”字出现。以下这些情况都可以不出现“的”:
意义已经固定的,不用“的”字。如“景德镇陶瓷、储备资金、相对静止”。
单音节形容词后面一般不用“的”,表强调时可以加。如“穿红衣服吧,我说应该穿红的衣服”
修饰语和中心语经常组合的,可加可不加“的”,如“我们(的)公司、教学(的)计划、幸福(的)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动词做名词的修辞语,不管动词是单音节的还是双音词的,一般都要加“的”。例如,“蒸鸡蛋”如果指的是“鸡蛋是蒸熟的”,就要说成“蒸的鸡蛋”;而“学习文件”要表示“学习所用的文件”意思时,要说成“学习的文件”。否则,都会产生歧义。
助词“所”误用
病例1:这就是我以前所工作过的中学,现在我还经常去。
病例2: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在某一时期中,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水平有所高低,工资和生活水平不免悬殊,但这些只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帮暂时的必然会变化的现象。
病例3:我们每讲一句话都要让亲者所快、仇者所恨,而不能相反。
病例4:你们的产品不但在国内受欢迎,在国外也受很多人士所喜爱。
修改后
病例1:这就是我以前工作过的中学,现在我还经常去。
病例2: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在某一时期中,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水平有高有低,工资和生活水平不免悬殊,但这些只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帮暂时的必然会变化的现象。
病例3:我们每讲一句话都要让亲者快、仇者恨,而不能相反。
病例4:你们的产品不但在国内受欢迎,在国外也被很多人士所喜爱。/你们的产品不但在国内受欢迎,在国外也为很多人士所喜爱。
分析
“所”有一个特珠的作用,就是与动词连用,构成“所+动”的结构。动词一旦与“所”联合,就变成名词性的短语了。
“所+动”的结构常常加上“的”来修饰名词,如“所认识的人、所了解的情况”。这时候,被修饰的名词应该是面前表示的动作的接受者。例1中的“中学”是“工作”的处所,而不是受事。所以,这个“所”是不能用的,要删去。
所”只能加在动词的前面,而不能用在形容词之前。例2中的“高低”是形容词,不能用在“所”的后面,要改为“有高有低”。
“所+动”之后就变成名词性短语了,因此,不能再单验充当调语。例3的“所快”“所恨”都是名词性短语,不能做“亲者”“仇者”的谓语。所以,这两个“所”都应去掉。
“所”还可以表示被动,一般用在“为+名+所+动”的格式中,如“为实践所证明”“为情所困”,但是不会和“受”结合。所以,例4后面一个分句中的“受”应改为“被”或者“为”。
拓展包含“所”的惯用语
“所”是从文言文中遗留下来的虚词,现代汉语中包含“所”字的惯用语还有不少,例如:闻所未闻、为所欲为、各有所长、大失所望、众所周知、无所不用其极、答非所问。理解了上面所讲的“所”字的用法,这些惯用语的意义也就一目了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