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
激活语言表达——落实语用学习

激活语言表达——落实语用学习

作者: Betty114 | 来源:发表于2020-08-04 21:35 被阅读0次

    语文课程的性质说得十分清楚,那就是八个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最近一直在读王崧舟老师的《美其所美》,《美在此处》系列书,感触很深。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关于语用学习他说了这样的话:“对阅读来说,只有能转化为语用的吸收,才是真正意义上语文的吸收。也就是说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写。只有真正把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写出来,阅读才有了它终极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结合两个课例来谈一谈我对语用学习的理解。

    比如《火烧云》一课,这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很经典。通过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描写。

    在讲“颜色变化”这一片段时,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是这样设计的:

    他先出示了一段“同学”写的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句子: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红的,黄的,紫的,金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将这段话与原文进行比较,

    课文原文: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课文对颜色的描写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如:红彤彤,金灿灿(叠词),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一个词中含有两种颜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比喻色),这些词语的交替使用使得颜色变化更丰富,更有层次,而且三个“一会儿”写出了颜色变化的快,将“同学”所写的“变化多端”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如果说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还停留在“同学”所写的水平上的话,那么学了这篇课文后,孩子们会意识到原来这颜色还可以有更高明的写法。

    再如对形状变化的描写,课文用了以下三个自然段: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般的孩子可能会写出诸如:“一会儿像马,一会儿像狗,一会儿像狮子……”一类的句子,但怎么样才能把一句话变成一段话呢?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带领孩子一起深入文本,发现作者写法的秘妙之处:通过对比三个自然段,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形状的描写都是先写火烧云的形状(像什么动物)接着写这个形状的变化(动物的状态),最后写这个形状怎么消失的。

    发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设计以下的练笔了:

    一会儿天空出现(  什么样子),(怎么变的),(怎么消失的)

    这叫仿写,当然,通过细读,如果学生能将这种结构和写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那么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习作,他们就能够套用这样的框架进行写作了。

    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当中去,这就是语用学习。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就是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

    什么叫“走一个来回”?从语言文字出发,走到思想感情,这是半个来回,是阅读理解的过程。从思想感情出发,又回到语言文字,这是表达的过程,是思想情怀、内外体验转化为语言的过程。两个过程合起来是完整的一个来回。

    而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只带学生走了前一半,即内容理解的过程。而文本的形式,作者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去写?我们却少有研究。这也是学生语言表达遇到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轼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课堂教学是积累的主渠道。语文教科书中的内容都是编者精心选取、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的词语、句式、构段方法以及修辞手法等,会逐步在学生脑子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范型。但其中少不了老师的点拨,总结。

    以何捷老师执教的习作课《奇妙的想象》为例

    他的整体设计思路是:

    第一次写:(写好片段)出示可选题目,选一个题目写自己的想象故事。要求:1.题目写中间 2.开头预留三行 3.尽量写的大胆具体

    (设计理念:想象作文“不干涉”,惟“自由”是方法)

    第二次写:写好文章“第一句”在预留的三行处写好(改好)关键的第一句,这一句要有“奇异”的色彩,让人读过后还想继续读下去。

    第三次写:利用课文《小真的长头发》教写法。总结写“想象”作文的三个步骤:1.做什么(亮出想象)2.怎么做(解决问题)3.做的怎么样(奇异的效果)根据这三个步骤补充修改自己的习作。

    可见这样的设计是独出心裁的,首先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框架,而是先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写(避免干涉学生的思维,从而避免了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现象),但是学生虽然具有丰富的想象和丰富的语言,却往往缺少规范的表达和技巧,比如“怎样写好第一句”“怎样写好想象的步骤”这就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框架,让学生把内容装进去。那么框架从何而来?就是课文,利用课文总结出通用范式,让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把糊在心中的意思表达出来,读中学写。

    以上两例说的课堂上教师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悟出文本的写作方法,找出语用点,从而给出一个框架,让学生写的时候有章可循。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有了思路和框架后,写的内容和灵感从何而来,当然离不开大量的阅读。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凑”这些说的都是语言材料积累的重要性。单单依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学生不间断地进行阅读,只有吸纳的足够多,学生才会有内容可以吐诉,要么表现在说上,要么表现在写上。

    【返回目录】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激活语言表达——落实语用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ey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