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序 | 记录一场“无意义”的室内漫游

序 | 记录一场“无意义”的室内漫游

作者: 王耀杨Eric | 来源:发表于2018-10-30 17:50 被阅读0次

    上月开学伊始时,思考一周有余,我终是做出了暂缓继续攻读硕士学业的计划。其实,继续往下走和暂时不往下走的缘由都各自有许多,但博弈良久后,还是碍于工作安排问题,以及在对教育、时政等外因进行多方面分析后,让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

    自今年三月开始,我陷入了深深的语言备考恐慌中:一是因为我语言底子差,二是因为备考时间短且急。在这冗长的半年里,我度日如年,度年如世纪,整日面容惨淡,身体浮肿,满头油腻,人模狗样。两次考试,心态倒是从自我感觉绝望到自我感觉良好,分数却仅仅只是“略有涨幅”,离所谓的优秀标准还差着好一截儿。暂缓之后,我短暂的收起那一堆练习册,看着镜子里“面容惨淡,身体浮肿,满头油腻,人模狗样”的自己,终于是下定决心重拾运动,重读良书,重新做人:我去了北大,研读哲学;给自己定了十月份跑一百公里的计划,今日即可全部完成;我重新回到了工作状态,一个月的光景做了十几首作品……

    可我总是觉得,这远远不够。环视身边的朋友们,不是在水深火热的备战国内研考,就是在焦头烂额的为拿offer忙里忙外,相比之下,我和可儿居然成为了两个“闲人”:虽说是也是着急忙慌的掌控着生活节奏,却并没有运用并发挥充分的热情和活力去击破各种挑战和难关——因为目前来说并没有什么巨大的挑战和难关。大概两周前,我在图书馆四楼查阅资料的时候,我突然回忆起了几天前跑步时听到的一段话:

    一位年轻的法国贵族军官,因为一场决斗被判禁足42天。军令、屋墙虽然可以禁锢身体的移动,却无法禁止心灵的旅行。他在房间内目之所及,心随之动,在文学、艺术、哲学、医学、生命意义等诸多领域广泛思索,让原本郁闷不堪的禁足,脱胎成一场热闹活泼、多彩轻盈又富哲学探索的随想。这本书于1795年出版,旋即成为畅销书,是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我是一个不怎么热爱出行的人,一是我恐惧人多的地方,因为天生喜静,嘈杂和喧嚣会让我感到不适;二是自己知识储备尚浅,无论去哪都只看的见那些“虚有其表”的风景和物什,若究其内涵与历史,我恐怕不能道出一二;三是因为我现如今确实没有闲钱去出游(这恐是最大的缘由)。然而在得知室内旅行的灵感之后,我越发的好生欢喜:足不出户的看世界,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态度和节奏啊,况且用一段较长的时光漫步于书中,不仅能够补充一直以来只听说过却未读过的经典,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萌生各种灵感,在书桌前毫不费力的记下完全有感而发的读书笔记。想到这儿,我突然浑身震颤不已:我要做这件事,我要用我毕业前的最后不到一年光景来做这件事,主角是我自己,地点,就是图书馆四楼。

    没有人比我更熟悉这间图书馆了,不止是熟悉它的分类方式,我甚至熟悉每一本良书的位置:不需查找编码,我仅靠直觉就能准确的走向它。这四年里,无论文学、哲学、历史、宗教、科学、社会、心理、美术、电影,乃至经营管理,我都间或读过各行各类的名家大作,虽未得机会一览其全貌,但个中观点和道义我都略知一二。然而,书目繁多,加上同时要兼顾专业的缘故,我读过的这间图书馆内的好书依旧甚少,且大多只知皮毛,不熟内涵,这让我羞惭不已。而现如今,有了这样一个好的机会,而且时间点又极为恰当,这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能够让我把“读过的书重读,未读过的书开始读”。

    而我,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这个陪伴了我四年之久的老朋友——图书馆四楼。四年中,我与它朝夕相伴,每本书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位可爱的灵魂,我同他们辩论,交流。不解之处,我就划线,打问号,多么期望第二天我再与此书相遇时,划线处有来自作者的回复。这里给了我无尽的财富和宝藏,这里是我真正的大学,并且,我真的不知道何时才能从它的手中毕业。

    言归正传,此次漫游我将会分为三条线路来行走,分别是我相较比较熟悉的文学,哲学,和历史(原谅我真的来不及去游走更多领域,这三大领域已经是浩如烟海了),其中,历史线是一把尺,一个工具学科,其作用类似于“数理化”中的数学,日后我在文章中的种种不同立场下的比对,应该都会与历史有脱不开的关系。但是鉴于我们需要沿着历史线来梳理一遍,梳理一下从人类诞生至今人类的愚蠢与犯得错误,以及一次次重复犯的错误,我们还是要把历史单拿出来,正视它,分析它,捶打它。


    历史

    由于自己才疏学浅,我大概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吃透所有细节,且单纯按东西方,或是公元前公元后等单一逻辑做划分,都不够宏观和直观,因此我选择了几部虽说大部头依旧,却较为易懂,可读性强的著作。相比于类似《剑桥世界史》亦或是《资治通鉴》那样的浩瀚与事无巨细,我更应该选择具有全球史观立意的作品。

    对我来说,研读历史不仅是我研读哲学与文学的基础,更是具有在深层意义下探讨历史事件以及对于历史事件全面反思的普世价值。而我日后在历史线上的解读,将会尽可能分为东西方两方面去进行横纵对比,尽可能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的,易懂的历史。如果我有任何疏漏和谬误,尽请各位批评,嬉笑怒骂,让我长长在问题研究方面的教训。

    历史线将从史前人类开始读起。


    哲学

    哲学线里,我将着重去理解西方哲学,用最简单最易懂的脉络去阅读重要的,精华的著作,我将按照哲学大家傅佩荣老师的西方哲学史线路去阅读:

    1.古代哲学——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中世纪哲学——如奥古斯丁、阿奎那

    3.近代哲学——如笛卡尔、培根、康德、黑格尔

    4.现代哲学——如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

    哲学部分,我将去研读原著,以原著为源头去发展,扩充,思考,积累疑问并在讨论和自我怀疑中改变疑问的角度,从而引起不仅属于我的思辨,也是属于你们每一个人的思辨。现如今图书市场流入了大量的“极简哲学”,“轻松学哲学”的功利性图书,当然,我并不否认它们对于大众的普及作用,也为大众越来越对哲学产生巨大兴趣,希冀可以靠哲学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苦恼。可在我看来,学哲学从来都不轻松,哲学也并不是让你看到某一句就可以大彻大悟的心灵鸡汤,学习哲学有且只有唯一一条“捷径”,那就是读原著——如若有能力,读英文甚至德文、希腊文当然更好——唯有读原著,才能让我们离哲学家最近,而不是去读其他人解读的哲学家,那不会让你理解的更好,反而会让你得到一些来自于其他人的先入为主的概念。

    哲学线,我将从《柏拉图对话集》开始读起。


    文学

    读文学,费时费力费脑子。文学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却可能又是读的最少的。纵览当下,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被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所感动和震颤,甚至嗜之为瘾了,我们越来越妥协于方便于我们理解且感官体验更为丰富的视听语言,却忽视了用大脑解读文字信息以得到的强大想象空间。我们似乎从来都正视文学,却又从未正视过文学——文学的脚步似乎在我们高考结束后就停滞不前,并再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了:当阅读变成了读文件,读公众号,读段子;当写作变成了写信息,写批文,写事件簿,文字的意义难道只能在世俗世界里变成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艺术么?

    我们都梦想着环游世界,却不知道世界已经被作家们写遍了。在我们真正有财力和时间去行走之前,为什么不去用一点点精力和一点点金钱去读一些不同国度作家的译著呢?因此,关于文学这条线,我会以国别为单位去阅读,在小说里,在故事里,去环游世界,亦或是为我心里原本疑惑的世界去打一个雏形,去尽可能的触及世界每一处的触角,通过阅读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

    我会走出中国,先看看亚洲:看看印度的泰戈尔,读读他的那本《喀布尔人》;我会去往吉尔吉斯斯坦,读读艾特玛托夫《草原和群山的故事》;我会到土耳其寻找帕穆克的踪影,去以色列看看阿摩司奥兹的样子,去日本见见我心爱的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

    走出亚洲,我会来到欧洲,先去往古希腊看看《荷马史诗》,再去往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读读但丁的《神曲》,去往奥地利读读茨威格和卡夫卡后,我会去往瑞士读读斯皮特勒,再去捷克看望米兰昆德拉。不能遗漏的当然是瑞典:卡尔菲尔德,马伊舍瓦尔,斯蒂格拉森……这真是一个诺贝尔奖背后的文学大国……接连走过挪威和瑞典后,接下来我会去往德国,认真读读托马斯曼的《魔山》和黑塞的《荒原狼》,收拾好行装,去往英国。

    来到英国,莎士比亚萧伯纳不用多言,王尔德和狄更斯更是必看,还有哈代,勃朗特,奈保尔,伍尔夫……我会借助他们的眼睛去一览大英帝国的样子。紧接着我会来到爱尔兰,不求完全理解《尤利西斯》,但求读过即可。

    剩下的,不一一细说。法国,俄罗斯……有太多文学大国值得我去阅读,去行走,可毕竟,书要一本一本的读,书评更要一字字的写,罗列书单很容易,按规律,并且高效率的去阅读和感受才是我最为企及的目标。

    文学线将从土耳其作家帕穆克先生开始,我正在读他的《白色城堡》,十分有趣。


    此篇是为序,是为伟大任务的里程碑式的激励。并且,以上我所提到的所有书目,所有作家,都可在图书馆四楼找寻的到。

    我所长期撰写的,并不是完全的内容解读和复述——如是那样,得到APP和喜马拉雅做的比我更出色和专业——我希望表达的更多的东西,均全部来自于我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主义所带来的直观认知,其中必定有错误(是必定!),但我也承认我从来都没有读过一本完全无误的书——我是指在我思想概念中对于对或错的认知——希望日后,我的分享,我的文字,能够引起你的一些思考,一些理解,一些偏见,一些与我意见相悖的冲突,我们都可以一起讨论。如果你们足够相信我,当然也可以跟我一起去阅读,我不是什么权威,也不是什么大师,可能连人才都算不上,我仅仅只是想做一件事,仅此而已。

    我将无比珍视这些无意义的无用之学,且我对功利主义永远都会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衷心希望我们都可以从阅读中受益,毕竟无论读文还是读史,无论读故事还是读评论,更无论读小学还是读研究生,你都得阅读,都得靠阅读修磨心灵和心智。求天人合一也好,人鬼通吃也罢,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序 | 记录一场“无意义”的室内漫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fg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