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优秀太难,那就努力做一个成熟的人吧。
这两天,一段北大“扫地僧”的视频火了。
视频里,这个头发凌乱、衣着朴素的大男孩,胳膊夹着一瓶矿泉水,手里拎着一袋馒头,说起话来还憨憨的……
横看竖看,都只让人觉得平平无奇,甚至有点呆。
放在人堆里,估计都没人会多看一眼。
但认识他的人,却早已顶礼膜拜,高呼“大神”。
原来,他就是韦东奕。
一个高中即被保送北大的数学天才,如今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员。
一个被称为陈景润的接班人、五百年才能出一个的传奇人物。
网友们称他为“韦神”。
为了了解“韦神”这一名号是怎么来的,我去查找了很多资料。
可越看,我就越觉得自己是来这个世界凑数的。
打从离开娘胎那一刻开始,韦东奕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才。
我们怎样定义一个天才?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看智商。
心理学上,把人的智商划分为7个等级:
智商70以下的,属于低能(这里没有骂人的意思);
70-80,智力有些缺陷;
80-90,智力偏低;
90-110,智力平常(大多数人);
110-120,智力优秀;
120-140,智力非常优秀;
140以上的,就是天才。
而韦东奕的智商,据说达到了160以上。
所以网上有个梗:狗的智商是40左右,而普通人是100左右,所以韦东奕看我们,可能就和我们看狗的感觉差不多……
图 | 韦东奕1991年出生的韦东奕,从小就对数学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与天分。
当我们还沉迷于玩泥巴、过家家时,他早已抱着家里的数学书啃了又啃。
小学一年级时,他就在《华罗庚数学学校》这本书的题目里,体会到了解题的快乐,从此深深痴迷于数学。
初二那年,因为数学天赋过人,他提前加入了山师附中奥数训练队,和一群高中生们一起训练。
到了高一,他又历经层层选拔,入选了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
从那以后,韦东奕就开始了他的“封神”之路。
在国家队集训期间,一共要经历8场大考,每次4小时,要解3道题,总共是24道题。
这24道题,每一道都难出天际。就连国家奥数金牌得主张一甲,当时也只能在4小时内完成2道甚至1道。
而韦东奕,创造了24道题完成23道半的记录,连国家队最厉害的教练都叹为观止。
更让人折服的是,他解题的方法很多都是自创的,比标准答案还要简洁,被称为“韦方法”。
图 | 韦东奕至此,韦东奕迎来了他真正成名的舞台——国际赛场。
2008年,正读高一的韦东奕,代表国家队出战,参加第49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一举拿下满分。
而那一年,全世界只有三个人得到满分,韦东奕可以说是“出道即巅峰”。
第二年,他继续参加第50届IMO,再一次交出了满分答卷。
并以1:7的时间比,击败了号称“智商超过爱因斯坦、7岁自学微积分、12岁就拿到IMO金牌”的数学竞赛史传奇人物陶哲轩。
图 | 就是这道题,陶哲轩做了7个小时,而韦东奕1个小时就解出来了两届IMO大赛满分通关后,独孤求败的韦东奕渐渐隐退。
只在江湖上留下了无数关于“韦神”的传说。
哪怕到了北大之后,他也依然在2010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上,创造了“一个人单挑清华”的传奇事迹。
这个丘成桐数学竞赛,光是考纲就有58本书,涵盖内容是清北数学系教材的三倍,是国内水平最高的数学竞赛。
而韦东奕竟然钻研透了这58本书,在五个科目的竞赛中,一举收割了其中四个项目的金牌及个人全能金奖。
难怪北大的同学盛赞:“韦教主凭借一己之力,就碾压了我们的主要对手,清华和中国科大。”
图 | 左,韦东奕2014年,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毕业合影时,每个人都抢着和韦东奕合影,比老师还抢手。
也因为太过抢手,包括麻省理工在内的很多美国名校,都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哈佛更是不惜为了他打破校规,承诺:只要韦东奕愿意来哈佛读书,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
但韦东奕一口就拒绝了。
他选择留在北大,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后留校任教。
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数学天才,选择了留在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上,继续发光发热。
这里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点,韦东奕的博士生导师,是北大副校长田刚院士。
田刚院士的老师,叫丘成桐,就是发起“丘成桐数学竞赛”的那个丘成桐。
而丘成桐的老师,叫陈省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数学硕士, 更是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
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传承吧。
图 | 陈省身
醉心于数学研究的韦东奕,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在生活中却极其简单。
他的家里,基本跟毛坯房差不多;在吃穿方面,他也不太讲究,采访视频里看到的矿泉水加馒头,其实是他的常态。
他一个月的生活费通常不会超过300块钱,平时也几乎不看电视,没有微信,除了查资料几乎不上网,但是爱听收音机,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做数学题,其他的一概不在意。
此外,韦东奕很注重环保,他觉得纯净水的制取过程会造成污染,所以他选择自己接开水喝。
比如采访时他胳膊夹着的那个红色矿泉水瓶,那是他进入北大当教师后形影不离的东西,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哪怕给学生上课也要带到讲台上去……
图 | 韦东奕
他认为人不应该剥夺其它生物的生命,所以他从高中开始就吃素。
他还认为空调和电灯都是在浪费能源,所以他常常不开灯也不开空调,一个人待在黑暗的宿舍里,静静地思考数学题……
诸多“怪癖”放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天才韦东奕。
他确实很怪,但是他所有的怪癖,却又都显得那么高尚、那么纯粹。
这个大男孩满脑子装的,都是数学。
就连小学时,老师要求写周记,他写的都是:
“周末闲来无事,站在家中阳台上向下望去,看见一只青蛙在那里一蹦一蹦,看那青蛙的运动轨迹多么的像双曲螺旋线。
引理1、2、3、4……证明:xxxx ”
或许,这就叫“大神”吧。
图 | 韦东奕顶着“韦神”、“韦教主”的光环,韦东奕经常在各种传言中被妖魔化。
有人说他“孤傲自大、不喜欢和人交流、一个月才洗一次澡、每个月固定的日子换衣服”等等。
但真正熟悉他的人却说:“韦神这个人真没什么不正常的,除了他的数学太强了。”
他确实不善言辞,但十分低调谦虚。
图 | 西追儿 ©
每当听到别人夸赞他时,他总会腼腆表示“没有啦”、“不是这样的”……
当同学们拿着题目去问他时,他也总是乐于助人,耐心解答。
正如他的同学所说:“韦神是我见过最谦虚可爱的一个人,他本人从未表露过对自己数学水平的高傲。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呕心沥血才能看懂的证明,在他眼里都是平凡显见的事实。”
他不仅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天赋,更有别人无法达到的努力,他基本保证每天有12个小时以上的研究时间,完全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
所以有教授甚至向学生们直言:“我不会的题韦东奕一定会,如果这道题连韦东奕都不会,那你完全可以怀疑这道题出错了。”
而当一个人被捧上神坛之后,各种质疑、攻击的声音往往便也会随之而来。
因为有的人,就热衷于在天才身上找些微小的缺点,来证明自己比天才强一些。
比如网上就总有人说韦东奕长得“丑”,甚至说:“如果教授长这样,干脆不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了。”
有人大言不惭称:“说实话,如果他向我表白,我是不会答应他的。因为他不帅,不浪漫,没有男女之间的激情和冲动。”
还有人看到他的头发凌乱,就一口断定他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甚至编造出“韦东奕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根本没办法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于是他的母亲在北京陪读两年”这一流言。
而事实上,韦东奕早已亲自下场辟谣:“这是肯定没有的事情。”
最无语的是,还有人建议“北大招生增加面试环节,以防有碍治学形象。”
以外貌去评判一个人,大概就是这世上最肤浅,也最无知的行为了吧。
如此一想,或许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人总是看不得别人好,总是把攻击别人当成乐此不疲的事业。
早在韦东奕之前,类似场景就已重复发生过无数次。
图 | 西追儿 ©比如前段时间,一度被网友群嘲的清华大学姚班天才张昆玮。
今年3月,张昆玮在豆瓣发了一篇征友的帖子。
在这篇帖子里,张昆玮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斜杠青年,教竞赛、写程序,月入五万,在一个不知名的二本高校教书……
他对姑娘的要求只有一个:愿意在山西太原晋中一带发展。
本来挺简单一件事,但有些人却沉不住气了。
他们嘲笑张昆玮“普通且自信”,说他“德智体美劳就占了个智”,甚至说他“精神贫瘠”……
但事实上呢?这个张昆玮,在信息竞赛领域,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神”,在竞赛圈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早在高中时期,他就在数学、物理和信息学竞赛中崭露头角,拿到两个省级一等奖,并且荣膺全国信息学奥赛金牌,最终成功保送清华。
毕业之后,他先是在谷歌工作了两年,随后为了寻找更有成就感的生活,他离开了北京,回到山西当起了大学老师。
这样的人,你觉得他算普通吗?他没有自信的底气吗?
再看回网友的评论,我只想到一句话:越无知的人,往往就越狂妄。
他们从不思考,只会凭借自己肤浅的认知,理所当然地对别人指手画脚。
当然,他们也绝不会承认自己的无知,反而还会怪别人不理解他们。
这种人在我们身边同样比比皆是,他们只会缩在自己那狭隘的世界里,把自己的贫瘠归结于命运的不公,可怜而又可悲。
图 | 西追儿 ©
就像十年前,凭借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走红的“大衣哥”朱之文。
出名之后,他出资为家乡修桥修路,帮助家庭困难的村民改善生活,哪怕被人围追堵截拍视频也依然面带笑容……
多么善良淳朴的一个人啊。
可有的人见他有钱了,就气他、恨他、嘲讽他:“这穷小子长这样也能出名,就唱几首破歌也能挣大钱。”
图 | 朱之文就连同村村民,也说他:“不就修了条破路嘛……”
你看这些人,多可笑。
《乌合之众》里有一段话,放到这里来看,实在再贴切不过: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
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他们不在乎你是谁,你做了什么。
他们只在乎你凭什么火、凭什么过得比他们好。
影响他们判断的,很多时候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他们自身的狭隘与浅薄。
所以他们,总是显得那么愤怒,又酸气十足。
图 | 西追儿 ©再说回韦东奕。
这一次走红,完全不是他个人的意愿。
他曾说过一句话:“孤单的路上,只有影子陪伴我。”
人生的前30年,他一直醉心于浩瀚的数学宇宙里,从未考虑过其他。
古人讲“一箪食,一瓢饮”。
而他则是“一瓶水,一袋馒头,一年四季”,最简单,也最脱俗。
从他身上,我得到了三个启发。
●第一:一个天才的诞生,家庭、兴趣、天赋、努力、运气缺一不可。
回首韦东奕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他特别幸运。
首先是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山东建筑大学的老师,基因强大,家学渊源。
尤其是他的父亲韦忠礼先生,更是一位大家。
生前曾任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兼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数学会理事。发表过SCI二十余篇,国家级核心论文五十余篇,研究成果均是国际先进水平。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之下,韦东奕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天赋与才华。
然后到了校园里,他又遇到了好伯乐。
韦东奕14岁时,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合常人的举动。比如老师讲着讲着,他会站起来说:“错了,太麻烦,我来讲。”
这样的孩子在很多老师眼里,多半是“情商低的”、“不讨喜的”。
但是恩师张永华老师反而发现了他异于常人的天赋,更欣赏他对数学的耿直和不加掩饰的热爱,让他跟自己进行奥数训练,甚至获得免试的机会,从初中直接升入山师附中。
想想,如果他没有碰上这样包容且独具慧眼的老师,结局又是如何呢?
●第二:对待天才,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尊重。
韦东奕走红之后,北大与央视先后发声,呼吁公众“不要打扰韦东奕”。
因为“青年学者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在一个青年科研人员的黄金年龄,他更需要的是一方清静安然的小天地。”
这个时代不缺明星、网红、流量,缺的是安心做学问的人。
在韦东奕的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当代学者对科学最纯粹的热爱。
他们专注、踏实、坚韧、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学术,不为名利,不为钱财,只为了追求真理,只为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只为在有生之年为人类文明做些贡献。
在这个浮躁焦虑的年代,依然有这么一群人,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何其可幸!
或许我们帮不上什么忙,但至少,可以不去打扰他,一起保护他。
让他自由地在科研领域的战场里,开疆拓土。
●第三:一个好的时代,需要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掌声。
回首中国历史不难看到,我们在科技上,曾经一度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准。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传统封建主义的奴化教育,很多知识分子读书,为的不是学术研究,而是“学而优则仕”的官僚仕途,从而导致了科技人才的匮乏。
而今天,我们在科技上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从北斗系统部署全球,到嫦娥五号带回月壤;从 “奋斗者”号深潜万米,到“九章”量子计算机;从 “中国天眼”放眼宇宙,到“天问”一号登陆火星……
我们用了最短的时间,创造了最美丽的神话。
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固然离不开天才的引领,但也同样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人的不懈奋斗。
此前曾有份调查表明,中国人的智商方差不大,高智商、低智商都属于少数。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普通人,就智商而言其实并无太大差异。
如韦东奕这样的天才,始终是少数。
如果说如韦东奕这样少数的天才,是在努力提高我们的天花板,那么大部分平凡的你我,则是在夯实我们的地基。
二者,缺一不可。
所以说,无论你是伟大还是渺小,都同样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无须妄自菲薄,也不必愤世嫉俗,每一个人都会有他独有的光芒。
当你可以接纳自己的平凡,也可以欣赏别人的优秀,那才是你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而一个时代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整个社会,给予他们足够的掌声与尊重。
所以,如果优秀太难,那就努力做一个成熟的人吧。
参考资料:
央视网《北大“学神”韦东奕需要的是什么?》
澎湃新闻《“北大扫地僧”韦东奕: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和父亲以做题为乐》
文字由国馆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