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有个同学,年少时还是团干部,到了婚配年龄,迟迟没有合适的对象,他自认为是自己头不生发,耽误了青春。花费无数钱财治疗,最终也没能治好这不长头发的毛病。
后来终于成家了,又为怀不上孩子的事情奔忙,如此过了七、八年,好不容易有了孩子,已过不惑之年。
如今,孩子大了,又为儿子的婚姻操碎了心。谈了几个不成,据说是对方要求工作稳定,而他们家孩子是在一个私企餐饮,又据说嫌他们家房子太小,可这又不是一时半会能搞定的事情。最近听说又在谋划换工作,因为餐饮业没有时间搞对象…总之,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一直在努力,却总也搞不定…
还有一个亲友,先是为孩子考学操心,又是补习班,又是找关系,后来终于上了一家不入流的学校艺考生,父母很要强,奈何孩子不争气,混了张文凭,又在家里蹲。打个零工吧,夏天太热,冬天又太冷,总之孩子不能受累遭罪,每天在家玩游戏。父母费了好大劲,终于找了一家国企性质的上市公司,干着一些与所学专业毫不搭界的工种…这马上又要为孩子的婚事操心…
还有一位朋友,夫妻都在自来水公司工作,虽无大的钱景,但比较稳定,孩子学习不错,外地读到本科毕业,夫妻通过关系把孩子安排在自己的工作单位,两人十分自豪。尤其疫情的这些年,越发体现出这些公用事业单位的优越性。但是孩子接触社会面极为狭窄,早已年过三旬,对象杳无音信,父母又急得不行…

第一个案例中,不论头发、长相、工作其实都不是影响婚配的真正原因,但当事人认为是,因此,总在设法解决边缘问题,从未深入问题的核心!其实,什么样的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对象群体,而不是改变了某项具体条件就一切搞定。他们看问题总是头疼医头,从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个案例中的父母,可谓是全权责任父母,自己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反而无动于衷,这是习惯了被管教的孩子,强势父母造就了弱势群体。孩子的主动性被剥夺了,他们成为了缺少责任心的一代人。似乎学习、工作、婚姻等等都是为了他人的事情。
在第三个案例中,有些人仍然迷信权力、金钱和关系,认为安排个好工作就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孩子的一生。但却丝毫没有培育子女的自我成长能力。就相当于建造了一架没有动力的滑翔机,却期待它变成永动机!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不是上个什么好学校,找了一份好工作,或者碰到一个好伴侣,就能一劳永逸,永定终身,这是不可能的。不论是父母还是个人,一定要放弃这类幻想。
那父母应该给予子女怎样的帮助支持呢?什么才是保富续命的永久财富?兹引用南北朝时期的六朝宰相冯道的一首诗如下: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做一个胸襟坦荡、正直善良的人,一个自立自强、智勇双全的人,哪怕就是身处虎狼环视的丛林,危机四伏的险地,也照样从容淡定,无所畏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