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动词,人类最古老的沟通方式,人们很容易忘记其中的基本技巧。
我不是那种喜欢孩子的人,也很少羡慕别人家有孩子。不过,我和小孩子相处得不错,不同朋友家的孩子都挺喜欢我这个和叔叔。
于是有朋友解释说,主要原因是我心智发育不全,所以喜欢和智力水准相近的孩子待在一起,并且相互能够理解。也有朋友认为可能是我的生长发育有问题,始终没有从男孩变成男人,而小朋友可以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从我和他们抢玩具这一点上看,他的看法有很大可能是对的。
还有朋友属于批评家,他们直言不讳地说,我作为一个外来人口,带着礼物和时间,一年到头也来不了几次,孩子当然喜欢这种远方的叔叔,而受苦受难受累的,还是他们这些日复一日陪着孩子的家长,付出那么多反而不能像我一样在孩子那里落个好脸。这种说法我同样无法反驳,否则那就几乎是在批评朋友不是合格的家长。
但是,我和小朋友相处融洽是个事实。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没有道理可说,不怎么喜欢孩子的人,偏偏受到了孩子的欢迎。而追着孩子屁股跑的人,孩子却不屑一顾。
鉴于这种落差带来的苦恼,也为了避免继续被视为心智发育不全,这里我打算慷慨地分享一下自己和孩子相处的经验,作为一种家庭生活的参考:
我认为,我个人最大的优势是会讲故事。赶在大家向我索要故事之前,我要先声明:我没有故事书,也没有私人童话,我的故事大多都是现编。而且,在面对儿童的时候,我对于信口胡编一个故事毫无心理负担。事实上,信口胡编正是我的创作方法。这样的话,因为情节过于离奇,或者是前后不连贯,孩子就会很焦急地打断我,认为故事讲得不对。
这时候,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来一句:那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孩子往往能说出一番自己的见解来,那么,编故事的重任就跑到了他自己身上。我只需要补充或者润色,让故事能够继续下去就足够了。根据我的观察,这种共同创作故事的过程,要远比我讲孩子听更受欢迎,谁会反对自己编出来的故事?那不等于是自己反对自己?
关于讲故事,我还有一大优点,那就是由于故事都是我临时现编,所以不存在尊重原版故事这种事情,孩子可以随时打断我,随时提问。有些时候问题和故事有关,有些时候是纯粹的思维发散,我的做法是停下来,先回答问题,再回去讲故事。有时候讲故事讲到一半,就变成了问答专场,对此我也没有任何意见。对于我来说,反正都是和小朋友聊天,最怕的是小朋友不愿意说话,大家都陷入比谁更礼貌,谁更沉默的竞赛中去。只要小朋友愿意和我聊天,我并不在乎是不是一定要说完我的故事。
对于什么是故事,我也有属于我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对于小朋友而言存在两种故事,一种是可以听的,一种是可以演的,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
几年前,我去一对朋友家玩,第一次见到小朋友。他们家儿子很骄傲地向我展示了他的玩具车队。我一一赞美了他的轿车、卡车、大吊车,然后就和他玩起了卡车大战。那时候小朋友还小,不会说什么完整的句子,所以我跟他都是“嘟嘟嘟”用嘴配音,然后拿着汽车玩具撞来撞去,相互喷了一脸口水。撞了一会儿,他突然站了起来,伸开双臂,从客厅一头跑到另外一头,然后扭头看我。
几乎在一瞬间,我就明白了他的心意。他用自己的动作告诉我,我们别玩汽车了,换一个玩法,他现在是一架飞机。一旦明白这一点,我就起身过去,双手托住他的身体,让他在空中展开双臂,变成一架飞机。然后我举着他在家里“飞行”,教他起飞、着陆和盘旋,弄得我满头大汗,他玩得开心极了。
飞行中途等加油的时候,我说带他下楼去买糖果,他一声不吭跟着我进了电梯。一开始还很冷静,和我并排站着。等出了单元门,来到街上,他下意识地一把抓住我的手,要我牵着他走——这就是我们讲故事的人的特别待遇。
欢乐的儿童乐园时间到这里暂且打住,免得让这一场分享变成了某种自吹自擂,惹人不快。这里我不想讨论什么童心,也不想讨论什么天真,或者是什么同理心。我想讨论一些刚才故事里你可能忽略了的东西: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无论是讲故事,还是演故事,我都没有看手机的时间和可能。作为叔叔,因为来得少,所以讲故事的时候很认真,不大可能一边刷手机一边讲故事。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孩子能够注意到,你究竟是全心全意地和他讲,还是三心二意地在敷衍他。
当你全心全意地和他讲,那么他就有可能全心全意地回应你,这是交流的基础。之前,我说过要和孩子平等交流,可以想一想,大家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否一致?
然后,我没有所谓讲述“正确故事”的执念,我也没有讲故事时不允许打断的禁忌。所以,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故事只占他们听的理由里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可能是可以和我随时停下来互动。
我觉得,这就是我比一台播放机强的地方。播放机只能播放、暂停、回放、快进,但是不能即时回答问题。讲故事并非是单纯的说和听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输出和接收的关系。所有民间故事的基础,都是这样一问一答之间形成的,不断丰富和补充,讲者和听者共同创作出一个故事。
对于孩子来说,快乐在于可以参与故事的讲述,也在于有人在意他的反馈,而不是被反复警告不要插嘴。之前,我说过要和孩子平等交流,可以再想一想,大家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否一致?
最后,我从不拘泥于故事的形式。把孩子抱起来,放在膝头,翻开一本童书,在温馨的暖色灯光下,用深沉悦耳的声音讲故事,那是奶粉或者油漆广告,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不在乎小红帽的故事最后是否一定要结尾在奶奶和孙女重逢,让孩子知道要听话的道理。如果可以的话,孩子希望彼得·潘把小红帽接走,飞往永无岛,我也没有任何意见。
同时,我也不在乎是不是一定要有一本童书,我脑子是一定要有一本童话,必要时,我也可以是塔台指挥,顺便告诉孩子标准的飞机五边进近程序,也许很多年后的一天他遇见这个概念的时候会觉得很亲切,在电视、电影里看到机长和地面的通讯时觉得很熟悉,想起那个遥远的午后飞行以及头顶熠熠生辉的和叔叔。
对于他想讲述的故事,我的态度比他还当真,是个认真投入游戏的大人。之前,我说过要和孩子平等交流,可以回头想一想,大家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否一致?
念书不是讲故事,复述童书也不是讲故事,没有互动的讲述更不是讲故事。人类在山洞点起篝火,围坐在一起的时候,就有故事存在。重点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在于围坐在一起,还有故事讲述过程中的七嘴八舌,说故事的人面对的挑战和诘责,以及和听众一起比比划划创作故事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