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我应该"到"我想要"

从"我应该"到"我想要"

作者: 我是学生方 | 来源:发表于2019-04-06 05:01 被阅读0次

    一、应不应该对老师在素质与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

    目前来说,只要花一定的时间准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就有可能可以成为一名老师。然而老师需要具有的最重要的三个功能是——教做人、教学习方法、传授知识。

    在我身边,能力强,学习成绩好,上进的人,要不成为了研究生,要不去了名牌企业里工作,大多都有了一个好去处。因而,也许整个社会不一样,也仅仅只是针对我附近的一些情况作讨论,我周围的想要成为教师的人,更有可能是那些对自己没有太高的要求(因为高要求的人,要不去考研究生,要不去了明星企业),一时找不到好的工作去处,只想要一份稳定工作的人。

    此外,在大学期间,上进的、爱思考的、成绩优秀的人大概率上,更可能是一个个人素质更高、更善于思考、更有丰富的学习方法的人,也更有可能愿意研究提高这一能力:精确传达所学知识给学生,从而能被学生正确合理理解。因此,这样的老师教起学生来,才更有可能教出心理更健康、学习方法更成熟、吸收知识更高效的学生来。

    另一方面,学生从小学一年级仅仅只有六七岁开始,到大学前,对于没有什么人生经历,还没有形成对世界、对身边的人的一套比较成熟可靠的看法与处理方式,这个时期的小孩,受身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也非常脆弱,容易受伤害。若是由某些自身品质本身就不正的老师,来与小孩度过他们人生中最脆弱,最易受影响的那段时期。很难保证小孩能因此而拥有更正确的三观(上进的,头脑清醒的人,才更有可能拥有积极乐观的三观)。

    当然,初中高中里也确实存在不少品质很端正,做事很负责任的老师,这不可否认。但若是真的有三观不正的人混进了教师队伍,最坏的情况就是,大学期间成绩不好、对人生不够认真的学生去当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工厂标准线上的工人",于是每年一批批地往外产出自己的学生。但如果为了尽量避免这种坏情况产生,也许我们还应该商量一个更两全的方法,既能稳定就业,也能拥有更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出一代代更多更优秀的祖国的下一代。

    二、任何事情的成败,都不仅仅只是由实力决定

    像是一场考试,学习与复习的全部意义,就是在考试前,努力让自己掌握考试范围内更多的内容和知识点,提高自己考试时的考点"命中率"——如果考试中的考察的知识点是自己准备过的、复习好的,那么自己就更有可能答对,如果考察的知识点是自己没有掌握的,遗漏而没有复习过的,那么自己更有可能会答错。

    然而,一个目标考满分的人,就算准备多么充分,也很有可能"不幸地"考到了书本中某个角落不起眼的知识点,从而错失满分;当然,也可能会出现考题中所有知识点碰巧都是自己复习过的情况。

    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都是实力+运气的组合。

    但实力越强,依靠运气的比例也就越低。正如一场考试的出题范围就在这固定的十个知识点内,将会在其中选择四个知识点进行考察,有的人掌握了九个知识点,而有的人则只掌握了其中的四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如果两人都想考满分,那么后者是否能成功,则比前者更需要运气。

    若是实力真的强大到了一定的地步,甚至强大到可以无视运气的多少,就算遇到了极端不利的环境,就算求职的时候遇到了面试官刁难,也依然可以完成任务,那这就可以被称之为:实力碾压

    三、从"我应该"到"我想要"

    没有人会愿意做自己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那些事情是我们打从心底就不愿意做的事情,没有人想白白浪费时间,白白浪费生命。

    在养成一个新习惯或开始做一件新的事情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中途放弃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想清楚做这件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他们当时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更直接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做这件事情都获得了好处,那么我也应该要去做这件事情。

    因此,在他们心里,这件事情是一件"我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他们内心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他们做这件事情的理由是,大家在做,所以我也应该做。而不是想到自己做这件事情,我最终能因此而收获什么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因此这件事情我非做不可。

    本质上,"我应该"与"我想要"的问题,是做这件事情的理由充足与不充足的问题。如果做这件事情的理由充足,逻辑严密,且重要到非做不可。那么也就更不可能会放弃。就算暂时失败了,也要想办法再站起来多尝试一次。

    事实上,很多"我应该"做的事,大多都来源于我们阅读的书籍,我们在生活中对自己,对他人的观察学习与总结。很多正确的,应该持续做的事都因为我们没有进一步细想做这件事情的意义,而被我们停留在了"我应该"这个层面,因此常常表现起来像是三分钟热度。就像熟悉的那些想法:他们写日更的好厉害,我也想要写。但随后的情况通常是两三天过后就没有动力再支撑着自己做这件事情了。

    然而,正如我"应该做"的事在最初的时候仅仅只是一种初步观察后,未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想法,这想法来源广泛,其中也夹杂着阵阵有意义的事,以及大家都在做的事(从众的事)。因此从这些初步想法中筛选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并将其赋予重大意义,则尤其重要。

    那些已经被越大范围内的人群证实有效的事情,就越有可能是正确的事情。

    所以那些在众多人身上应验的方法与习惯,更应该优先停下来先为这件事情赋予一个重大意义,不要强迫自己去做。

    四、提防"单向输出",鼓励"双向输出"

    因为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常常是徒劳的,因为空口无凭,也因为自夸常常更令人容易升起戒备之心,不会轻易地相信你的"一家之言"的。其次,过于高调常常会给自己吸引来许多不必要的敌人,多出许多不必要的、会令自己难受的攻击。因此,想办法让自己避免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对于自己能拥有安全的成长环境,很重要。

    一个人说,其他人听,是单向输出;一个人发表意见,其他人也一起发表意见,这是双向输出,是相互之间的讨论。前者的这种向身边的人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常常很有可能会不小心偏移向表现自我,证明自己的错误道路上。而后者是一种经验交流,是一种讨论,有利于自己完善自己的思维,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行为。

    为避免表现自己,证明自己,每一次说话前,特别是留意到自己将要进行"单向输出"的时候,如果不是必须要说,比如有长辈问你现在的情况,比如有人误会你,有必要站出来澄清自己,那么就尽量少说,或不说。

    五、及时总结很重要

    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打磨、增厚这三样东西:概念、方法论、价值观。

    包括我们上课听讲、下课做练习,包括我们的考试及测试,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拥有更正确的概念、方法论以及价值观。因此,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赶进度而加快听课,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不停地做练习,思考总结的时间反而很少。

    然而实际上,使我们对正在学习的概念、方法论以及价值观的打磨与升华,主要依赖于思考总结。思考总结就是一种精炼与纠正的步骤。对于学习进步至关重要。

    而思考总结常常主要做的工作就是精炼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认识,纠正我们对一件事情的错误认识。其实就像是自己拿着手术刀对着我们大脑中过去的思维进行微观的手术处理。然而大脑的特点就是短期记忆很快就会忘记,刚刚才产生的认知思维模式就已经开始逐渐地虚化淡化。等一小时、一个上午,甚至是一天过后,再回头反思回看,也许当时自己的想法与思维模式就已经变得很模糊不清了,那对于拿着手术刀的自己来说,又能怎么下手呢?

    因此,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赶进度,有时候慢就是快。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能打磨概念、方法论以及价值观的机会,一旦发现可以使用手术刀进行"微调",进行学习总结的时候,就要暂时停下进度来,将眼前面对的值得总结的所有经验,全都榨干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为止,再接着完成下一个任务。

    因此,对于学习与进步,是否能在进度上追上人家,或是否保持优势进度,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及时总结比赶进度更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我应该"到"我想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pl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