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认知思维》一书中,讲过“两个皮匠”的故事。
一条街上有两个皮匠,
经验丰富的老王做1双皮鞋要1天,
生瓜蛋子的小李要2天,
如果两人做出来的品质、款式都相同,
可以肯定,小李的店是开不下去的。
小李发现自己做鞋做不过老王,
一想,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啊,那就做皮包吧。
老王偶尔也做包,一个包需要4天。
于是,小李苦心钻研做包的手艺,
终于把做包的时间压缩到了3天。
此时,小李在做包上有优势(3天对4天),
老王在做鞋上有优势(1天对2天)。
前面的情况下,
谁有优势,都是一目了然的,
经济学上称之为“绝对优势”。
但现实中的“绝对”都是相对的,
只有“相对”才是绝对的。
皮包的生意被小李抢走后,
老王不服气,下狠工夫,凭借老皮匠的功底,
硬是把1个包的制作周期缩短到了2天,再度获得成本优势。
此时从“绝对优势”上说,老王双双超越小李,
是不是小李的店就开不下去了呢?
小李做了一番研究后发现:
老王虽然在做鞋和做包上都有绝对优势,但问题是:
老王只有一个老王,他1天就只有24个小时,
多做1个包,就要少做2双鞋,
而1个包赚的钱远远不及2双鞋。
相比之下,小王做1个包的时间,只相当于1.5双鞋。
于是小李找到老王,要跟他合作,
小李承诺不做鞋,只做包,
老王既做包又做鞋,优先做鞋的订单,有空才做包,
没时间时就把包的生意发包给小李,并抽取一定的介绍费。
小李之所以敢提这个合作建议,
因为这么做对老王有好处,老王的优势在于工艺,
包的材料成本占比高,所以不如做鞋能体现他的手艺优势。
老王可以一时赌气,在“做包”上采用赶超战略,但
长期而言,做包对于他是不划算的生意。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一旦老王拥有“两项绝对优势”,
就出现了时间“稀缺性”的问题,
不得不放弃其中优势相对不明显的皮包生意。
小李因为当时一个误打误撞的选择,
反而形成了做包上的“优势”。
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优势,
而是老王在时间上的稀缺造成的,
经济学上称之为“比较优势”。
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从比较优势中发展出“分工理论”,
并被后来的全球化带来的经济高增长所验证。
事实上,比较优势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理论,
也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型,
它并不仅仅是找到比较优势这么简单。
作者 | 人神共奋
来源 | 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