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社畜的典型一员,我深刻感觉到生活中的快乐越来越少。
曾经,和朋友畅所欲言就足够我快乐好几天;享用一顿美味佳肴,幸福指数立刻飙升并维持至少一周;发薪日当天更要欢呼,任何一点成就都令人振奋,挫折也不那么可怕,我相信我完全能克服并且获得成长。
生活的节奏,尽在掌握之中。同时快乐触手可及,几乎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和任何一件我们期盼并享受的事情一样,倘若不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维持,快乐也会如同健康的体魄、浓密的秀发一般不知不觉被岁月带走。
不过,与后两者相比,生活的快乐或许并未减少,问题是我们感知快乐的能力下降了。换句话说,并非全然是因为生活充满磨难,而是我们的心灵业已蒙尘,不再能与快乐的事物发生共鸣。
这种状态绝非抑郁,只是“不开心”罢了。但是即使是“不开心”也足以让我们沮丧、郁闷甚至自暴自弃。
不开心在当下的社会中司空见惯,以至于我们必须问一句,莫非没有解决办法吗?
当然有,而且是非常系统,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办法。这些内容就在《如何停止不开心》这本负面情绪整理手册之中。
想解决不开心,就要先辨明不开心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分析来源。
14种典型的不开心表现列举如下:
自我批评;
以孤僻和躲藏来自我保护;
自我麻痹;
与他人比较;
自毁;
冒充者综合征;
取悦别人和寻求认可;
完美主义;
故作坚强;
控制成瘾;
杞人忧天;
归咎他人;
犬儒主义;
追求过度成就。
这其中一些我们很容易辨认出它的根源和负面影响。
比如自我批评,适当的自我批评可以产生动力,督促自己向目标前进。不过,过度苛刻的自我批评产生的效果不亚于一位只能看到你缺点的老师,他总是指责你不够努力,不够成功,却故意忽视你已经拼尽全力,也不考虑每个人都有短板的事实。
当脑海中一个熟悉的声音随时随地痛斥你,难道你能开心得起来吗?借用一个网络热词,这简直就是在PUA自己。
追求完美主义的后果我们也很熟悉,学生时代谁又没见过几个明明考取高分却依旧闷闷不乐的同学呢?虽然被许多人认为不过是故作姿态,但是我们知道,他们确实无法从已十分优秀的成绩中获得快乐,只因为那不够“完美”。
追求过度成就听起来与完美主义极其相似,不过一个重要区别是,前者将成就等同于自我价值,他们对自我的判断极不稳定,一件事达到目标,他们便认可自己,甚至可能表现出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可若是某件事没达到预期,他们便认为自己一文不值,是全世界最失败的废物。
如果说完美主义者的原则是“要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那追求过度成就者则是“我做到了我就是有价值的,否则我便一无是处”。
另外一些表现不容易识别,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一贯被我们以美德视之。最典型的是冒充者综合征和故作坚强两种。
冒充者综合征表现为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之间的一种偏差,最典型的情况是认为自己德不配位,并非大家所赞扬的那样优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尤其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因为男权社会的一大特点便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女性进行习惯性贬低,以至于许多优秀女性即使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依然经常自我怀疑。
故作坚强在生活中并不容易区分——别说去判断别人是否真的坚强,有时我们连自己的真实情况都无从得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许多事例的主人公会说“我以为我没关系”或“我以为我不在乎”云云。
故作坚强的根源在于崇尚坚强、鄙视软弱的偏见,事实上不管真实的自己是坚强的还是软弱的,最重要的都是能面对这一情况,从而采取恰当的措施。
简而言之,故作坚强会让我们在需要求援时错失良机,从而让自己承受不必要的强烈压力,这往往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打个比方,本来只是容易治疗的病毒性感冒,却假装自己没生病,不需要服药,最终当然容易让病情恶化到需要输液打针的程度。
仅仅对不开心的各种典型情况进行阐述还不够,我们更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是“如何解决它”的内容,列举了几项执行门槛很低的措施,有心理上的也有行动上的。必须指出的是,不管这本书的含金量多么高,概括的类型多么详尽,提出的建议多么准确,想要有所改变最终依赖的基础是我们真正采取行动。
——仅仅是阅读和理解并不够,就像学习数学时只是知晓概念和公式并不能让我们应用得当,要多加练习,反复尝试。可想而知,这个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必然在某时某刻会遭遇挫折。
快乐、幸福的生活并非天赐,这既是不幸也是幸运,至少现在我们对此可按图索骥,停止不开心,重新感受到生活的光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