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有事情商量的时候,会不时地打断父母的谈话,尽管多次正告过他,需要等别人说完,不能任意地插话,但没有效果。甚至,还会拽着爸妈问东问西,对听到的只言片语寻根问底。
小朋友一起玩,常常打断别人说话,不懂看脸色,引起别人不快。
有以下6项行为,父母需要关注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的不良习惯,并加以引导纠正。
1 爱插嘴,中断别人的讲话
2 不听大人讲话
3 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4 不知道讲话干扰到别人
5 不尊重别人的讲话
6 叫他忍耐,等一下再讲,就会生气
到这些场景,有时候恨不得大吼几句,让他一边呆着去,因为好像对孩子凶起来,能够制止他的这种坏习惯。
但想想,吼叫或者责骂并不能完全改掉他不当行为,有时候严肃地告诉他,插话很不礼貌,孩子会说,他想到了不说出来,就会忘记了。
以上的场景或者类似的状况,大多数父母都碰到过,探究行为背后或许可以找到有效管教的办法。
行为背后的原因
1、没有同理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只想着自己要干什么。
2、没有耐心。想到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没有反省能力。被父母说了之后,当时能够停止,但不会反省自己,不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4、真的听不懂得大人的话。听过且过,不能真正地听懂,没有明白父母想要他做什么。
同理心,不是迎合父母,不是为了父母高兴,而是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不清楚爸爸妈妈心里想什么,不会自我调整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应该讲,不会辨明场合,不会等待讲话的时机。
讲出来的话,没有考虑到会不会让别人难过,让别人伤心。
总体来说孩子不会察言观色,心智成熟,他需要父母的帮助,不是等长大了就会变好的。
明确孩子人际交往中谈话的缺陷,父母需要教5件事
1 教孩子等待的能力
平时,当孩子呼唤爸妈的时候,不妨告诉他“你先做自己的事情,等5分钟我再来和你讲。”
等一下的安排,避免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始终关注自己,并且时时刻刻都要马上得到照顾。
具体时间可以灵活调整,通过暂缓形式,培养耐心,促使他寻求帮助前自己能够思考。
2 教孩子看场合
你看看大家/爸妈在干什么?中性的态度,疑问句,给他反省一下,想想看,你应该怎么做?教他观察,让他自己思考。
引导孩子的行为时,要有具体实践方法,避免抽象、笼统地命令和责备,甚至带着惩罚的威胁。
“我们现在讲话,你在干什么?”
“现在,不能讲话哦,你会打搅爸妈/叔叔阿姨说话。”
“你不要讲话,再讲我就……”
3 教孩子观察别人
孩子没有同理心,也就不会在意别人的心态,父母需要带着他一起观察别人的反应,别人说话的表情、情绪、动作,以及别人的语气。
从这些行为特征上,指引他学会听别人讲话,观察别人怎么回应,要孩子自己讲出来。通过观察,大脑会动起来,目的在于引导他思考,逻辑,推理,去想,不是直接命令他,或者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去做。
教育上的引导,是让他自己先做,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从中了解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纠正怀习惯,培养自己的好习惯。
4 教孩子判断说话的内容
不该说的话,就不要说;可以马上说的话,先等一等再说的话。
5 反省
运用反问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想,去认识自己错误的行为习惯。
“你这样插话,你觉得会造成什么问题?”
“打断、影响别人说话,爸妈/朋友是不是就会不高兴?”
“我知道你想讲,你想过会造成什么后果。”
孩子没有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就不会反省。
“等一下,等爸妈说话间歇就轮到你说了。”
“等爸妈/小朋友讲完你再讲,直接插话就想不守纪律插队一样,是不是没有礼貌的表现?”结合指向自己和孩子的手势动作,引导他学习有礼貌的交流方式。
爱心提示
人际交往中,父母教孩子的时候要尊重他,但是命令、教训、责骂效果并非最佳方法;于此同时也要教他学会尊重别人,如果一味强调尊重自己而不顾别人,长大后往往形成目中无人的性格。
【探讨育儿的经验和教训,这里是教育即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