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我处于非常困惑迷茫突然没有了方向,可能是日子过得太闲顺了亦或者想要更多。时常出去旅行,和朋友聚聚,但过后内心一直觉得很空,我一直想用外在物质、环境、活动都填不满我内心的空洞。每天像一只无头苍蝇在玻璃前瞎撞, 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一直想要找寻一出口。
兜兜转转,寻寻觅觅带给我转折点是在两年前的秋天,去参加一个佛学沙龙,当期的主题是(我是谁?)聆听济群法师开示后随着主持人的引导我们最在乎的是什么?大家都展开思考这一哲学命题......有在乎家人健康、有在乎工作事业、有在乎感情生活等各方面的,分享到后面大家似乎明白虽然关注在乎的重点不同,但是都和“我”相关!因为我们最在乎关注的是这个“我”。我们的整个生活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建立的。但是否深思过: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仅仅是这个身体吗?或者一大堆貌似是“我”的东西,例如观念、情绪、身份、职位、财富......但这些都是在变化中,好像都不能确切的代表“我”。观念通过你所处的环境和接受学习的知识而更新,情绪也时常起伏不定的,我们生活在共同的世界,但同时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情绪中,很多时侯还会被这些喜怒哀乐左右无法自主。被其主宰误以为这些情绪是“我”----我喜欢,我讨厌继而在乎执着,虽然这些东西都不能带表“我”,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经常会把我投射其中,不段强化。执着身体是我,害怕死亡,身体败坏就意味着“我”的毁灭,但身体只是由众多元素构成,刹那处于新陈代谢变化中,现在医学发达,身体的很多零件还可以更换组装,甚至使用人工替代品,其中那有什么独存、不变的我呢?如果早些了解其中原理,我养父在生病大限降至时对身体就不会那么在乎,对死亡就不会那么恐惧了!
如果在乎执着的是身体,情绪,工作等是“我”,当这些出现变化的时候,会不会感到烦恼痛苦,感到离幸福很遥远?那“无我”呢,佛教说的无我,否定的是“我执”这一种错觉,而非否定现象本身,就是没有否定身体、观念、心态、的存在,而是否定将这些无常变化的现象当作是“我”!反观自己,我的生活习惯全都建立在一连串的条件之上;而这些想象和条件却没有一样可以普遍有效永远如常。偏偏所谓的“我”就是被这一套套对未来的想象与对过去的经验所构成的,如果这些想象和经验都不灵光都不稳定,那么建立在它们之上的这个“我”又怎么能够恒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