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次高阶的诗歌专题学习活动

一次高阶的诗歌专题学习活动

作者: 月流瓦 | 来源:发表于2022-08-04 11:52 被阅读0次

摘自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第二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年3月第二版,45至50页

沈根华老师开展“品读诗歌,感悟人生”研究性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①沈根华,高黎明.品读诗歌感悟人生,诗歌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交流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2(5):36-39.

【策划实施方案】

(1)开题申报:学生个人或合作(不超4人)确定研究对象——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位诗人,如李白、普希金。

(2)相关阅读:包括对诗人诗集(或与他人合集)、生平事迹、后人评论等相关文字的阅读。(书籍来源:可由教师提供或从学校图书馆借阅)

(3)资料摘抄:抄录诗人代表性诗歌不少于10首,摘录诗歌评论资料卡片若干张。

(4)形成成果;通过独立分析或小组讨论,把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整理成小论文,要求做到“品读诗歌”与“感悟人生”相融合,“历史积淀”与“时代观念”相交汇,议论说理”与“文辞情采”相辉映。

(5)时间安排:2周。(主要为课外时间,其中利用两节阅读课组织学生到校图书馆集体查阅资料)

【课堂活动】

(学生完成小论文后进行课堂汇报答辩)

师:今天这堂课我要请同学们上讲台作主讲,把你们前两个星期内"品读诗歌,感悟人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将请6位同学来发表他们的小论文(因版面有限,下面只选刊3篇——原编者按),其他同学要认真听。你们有一次问汇报同学提问的机会,汇报的同学将进行答辩。(学生较兴奋)

(教师展示课件页面:陆游画像附诗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发表小论文的同学上课件操作平台左侧的演讲台发言)

小论文1《我看陆游的乐观》

              姚韵靓

提到陆游,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便是一个饱含爱国热情却无处为国效力的爱国诗人的形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于是,历来人们对陆游的评价也往往就停留在“激昂”“悲壮”二词了。但是我却觉得,陆游是乐观的。

在陆游的诗歌中,虽充满着对黑暗现实的愤慨,但从不悲观;虽为自己报国无门而遗憾,但从未绝望;虽看清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真面目,却仍然抱定“南北当会一”的坚定信念。他在《金错刀行》中,就有“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反问;在《十月二十六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此诗,时且五鼓矣》中又一次坚定地说:“南人孰谓不知兵?昔者亡秦楚三户!”而最能体现他乐观精神的,是他的临终绝笔《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到这首诗,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被陆游一生别无牵挂却为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深深遗憾的爱国热情所感动。而我却觉得,与其给这首诗冠以“悲歌”“哀词”的称号,倒不如说它是一段充满乐观主义的预言,特别是后两句,更是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要知道,在当时,金国势力如日中天,而南宋王朝却偏安南方,莫说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的希望渺茫,就是余下的版图也是岌岌可危。而陆游却坚定地相信终会有“王师北定中原”的一天,并大胆地预言这将发生在不久的将来(既然要告不说这样的预言是否能够实现,单是陆游能在如此不利的形势下作出必胜的断言诉的是“乃翁”,即“你们的父亲”,那么,至少他相信他的儿子将看到那一天)。且这一点,难道还有人能怀疑他的乐观精神吗?

生提问:我们学过陆游的词(诉衷情》,它流露了作者的感伤与悲观。请问姚韵靓同学是如何从这首词中读出陆游的乐观的?

辨:我所说的陆游的"乐观”主要是指他对国事国运充满信心,坚信祖国必将会统一,而对于个人得失以及一时的坎坷,很多时候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况且陆游对个人的不幸有所不满但对于时事却乐观坚定。

教师点评:老实说,“激昂悲壮”是我们语文课本对陆游的评价,而今天,我们姚韵靓同学却对课本发出了疑问,另辟蹊径,发现了陆游乐观的一面。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知人所未知,这不正是创新吗?

(教师展示课件页面:杜甫画像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小论文2他为何忧愁

董禛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首《春望),一种浓浓的感伤将当年幼小的我带入了杜甫的世界。在这一世界里,我越来越深地触摸到了诗人那有着无尽忧愁的灵魂。杜甫的诗名千古流传,被誉为“诗圣”。可在我个人看来,将其改为“愁圣”更为确切。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并不是“诗圣”这一美名引领我认识了这位伟人,我与他的相识或许只是因为一个“愁”字。我欣赏这种“愁”,更欣赏这因愁而著的诗篇!

杜甫诗中所表现的“愁”有的是相思怀人之愁,有的是自叹悲苦之愁,更多的则是忧国忧民之愁。这种种的愁,连缀成结,交织成网,真正是“剪不断,理还乱”。“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是怀念友人不得相见而生出的无限惆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恰是写尽了诗人一生遭际坎坷的愁苦;在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用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统治阶级与劳苦大众的尖锐矛盾,道出了诗人更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愁。从中,我不仅体味到了作者当时的愁情,更深刻地理解了他那高尚的人格。

闻一多曾说过:“上下数千年没有第二个杜甫(李白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一切的神灵和类似神灵的人物都有人疑过,荷马有人疑过,莎士比亚有人疑过,杜甫失了被疑的资格,只因文献、史迹,种种不容抵赖的铁证,一五一十,都在我们手里。”由此看来,“诗圣”这一称号用在杜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生提问:你为什么欣赏杜甫的这种愁,欣赏这种因愁而著的诗篇?

答辩:杜甫生活在一个民不聊生的社会大背景下,不免会使他将心中的种种悲、种种情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愁寄寓于诗词的创作之中,从而唤起民族的灵魂,促使家国繁荣,所以我欣赏这种愁,更欣赏这种因愁而著的诗篇。

教师点评:董祯源同学非常坦诚,她说到了小时候读杜甫只感到一个“愁”字,甚至想将诗圣*改为*愁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终于知道了人们为何称杜为诗圣”。所以说,诗歌需要常读,因为常读才能出新!

(教师展示课件页面:海子照片及大海背景附诗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小论文3 怀念海子

顾怀秋

1989年3月26日,春寒料峭。诗歌也好像打了一个寒战。当江南的霏霏细雨还在浇灌梨花的空枝的时候,在北国,在山海关,在沉重的铁轮之下,一片血花猛然绽放,洇开来,染红了整个诗歌的祭坛。

海子,有着炯炯目光与灿烂微笑的海子,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你真的就这么走了么?在走出了父亲一般的安徽大山之后,在走过了逼近天堂的青藏高原之后,却恒久地走不进昌平的一家小酒店。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当灵魂不堪承载孤寂的重负时,肉体便起了逃亡的渴求,诗歌便成了疗伤的港湾。不再是出于青春期本能的躁动,不再是吟花弄月的无病呻吟,也不再是“后一切主义”时代的名利场的角逐。你把诗歌看成一项伟大的事业,一种精神的口粮,一次生命的挣扎与探索。你以“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三种基本方式抒写着青春的气息,延续着诗歌的血脉。

少女,静静地站成一道风景;麦穗,绽放着最后的狂狷;黑色的陶罐注满了梦里的温柔;这里,还有你悲伤的姐妹,你痛苦的麦子,你灼热的亚洲铜……在诗歌里,你追寻着质朴、单纯的原生态的境界,探索着一种深入骨髓的力量。

凝望三月。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挟着刺痛我们日常生活的最后的光芒,扑向永恒深邃的冥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十个海子,在同一个春天逝去,毫无挽留。

这是新的一天,太阳升起,照耀着众生,孤独而明亮。在美的极致里,你与心灵共舞,与上帝对话,与尘世作别……你这缪斯的宠儿,诗歌的王——海子!

生1提问:(你认为)海子为什么要选择死亡?

答辩:也许是迫于生计,也许是因为女友的离去,但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对诗歌艺术的一种生命的投入和精神的回归。

生2提问:我是实在不明白你文章中出现的“十个海子”是什么意思。

答辩:海子在去世前不久,写过一首诗,题目就是《春天,十个海子》,里面有一句“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教师点评:顾怀秋同学在她的文章中大量地化用了海子的原诗,再加上一点跳跃性,也创造了诗歌一般的语言。我想,诗人是最能了解诗人的。当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可以

用诗一般的心灵、诗一般的语言去品读诗歌,感悟诗人的人生,这样或许会更为亲切。

....

(下面进入课堂讨论环节)

师:刚才,我们大家随着6位同学一起对陆游等5位诗人的诗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品读,感悟了诗人们各种不同的人生取向。那么,他们的人生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生:(讨论后粗略得出)陆游1—爱国人生;陆游2——乐观人生;杜甫—-―忧愁人生;李白——好(hào)自由的人生;徐志摩——求爱情的人生;海子——诗歌人生。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恰当。然而,我们的诗人远不止这5位,我们的人生远不止这6种,我们同学的研究成果也远不止这6篇文章,还有很多好文章由于篇幅太长或所研究的诗人同学们不是很熟悉等原因,我们暂时不能欣赏,譬如:

(教师展示课件页面:

寻梦王维…

皇冠上的泪珠——品读李后主的词...

品味柳永…

清风冷月照寒梅——品读李清照……

你的生命不该是悲剧一—感悟顾城……

逝去韶光的重现——读方向诗集有感……

由一首歌想到的——读农民诗人彭斯……

一只燃烧的云雀——-读雪莱…

【课后评析】

这个案例在发表时附有高黎明老师的简评,主要意思是:手中有法,这个法就是研究性学习;心中有纲,高中诗歌教学是重头戏;眼中有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出色的表现?细究之下自然会想到一句话: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选择诗人,搜集、摘录、整理材料,撰写小论文,课堂展示与答辩,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退到幕后,成为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发现者,把学生推到教学的前台,满足了学生求索、表现的愿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的过程更为完整、连贯,个性体验得到保证,参与意识得到强化,这些促成了学生才情的发挥。当学生像教师教学一样拥有足够的材料后,教师未必就比学生高明。

我们所看到的主要是学生课堂展示部分的内容,真正的功夫在于课前两周的研究活动,这两周的研究活动有的学生会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因为目标的鼓舞而希望把事情做好。

也不排除不原坚持,表面应付的学生。这时候,教师就需要行为跟进。应给予密切关注,适时指导。指导内容包括:(1)价值引导。价值激发动机,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活动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持久参与的热情。

(2)心理疏导。激发兴趣是心理疏导的重要内容。研究活动是一个艰难求索的过程,激发兴趣是为了增强免服困难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

(3)方法指导。这包括如何利用网络、图书馆、书店查找资料,如何把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4)资料扶导,包括获取资料的途径和直接资料支持,比如提供相关图书名称,并告诉从哪找,相关网站

(5)过程督导。不断提醒进程和对阶段成果鼓励。

【于宁根据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梳理评析】

围绕大概念 细化小任务

首先,这个课例的成功处在于指向生命,思考人生,活动设计围绕的是人生重要的“大概念”: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歌?

诗歌对诗人的人生有什么影响——表达了他们怎样的理想追求、生活品位、人生感悟,彰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观和生命选择?

诗歌有内容的美,还有表达的美,对我们的生命有哪些感动,那些启发?

其次 环节设计合理,较为细致。尤其是10首诗、摘抄卡、阅读课,实现“三位一体”,保障了任务的可操作性。

再者,分组查资料、写作,再共享,共享了丰富的学习内容,是一次非常好的诗歌知识学习。

(原文链接:

121页

好的问题指能引起思维困惑、颠覆显而易见真理、引起不一致观点的问题。引出有趣的和可选择的其他观点,要求我们在发现和维护答案过程中聚焦推理过程,而不只是关注答案“对”“错”

基本问题的四种内涵:

(1)一生中会重复出现的重要问题。

(2)某一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探究。

(3)学习核心内容所需的东西。帮助有效探究、厘清重要而复杂的观点、知识、技能。

(4)能最大程度地吸引特定的、各种各样的学习者)

但是,这次活动如果不是基于“如何诗歌从诗中读出感悟”“如何对感悟提炼归纳”的具体策略系列学习,只以资料/图书馆资料作为学习支架,学习结果恐怕会有极大的偶然性。

即,方向明确的大概念需要进一步细化为技能领域的基本问题。

(原文链接128页

基本问题可以围绕与有效技能学习相关的四大概念类别架构:

(1)关键概念 例1 力矩如何影响力的?

                    例2如何知道自己懂了正读的内容?

(2)目的和意义:例1 如何用最大的力击打球却不失去控制。例2 要时不时停下来检验自己的理解

(3)具体的方法与策略:

例1 眼睛盯住球,调整击打球的姿势

例2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具体需要做些什么

(4)使用的情境

例1 具体什么时候应该轻轻地摇动

例2 具体什么时候使用“改进”策略

怎样加入一个学习具体策略的过程,以保障这次专题学习更加有效?

是不是老师找一个诗人/一首诗的几则评论,构成一个引发认知矛盾的具体任务?解读并有自己的感发,能够形成对某诗人的整体性理解的“基本策略、技能”具体来说是哪几个点/一个点?

假如先聚焦于诗歌的情感和境界,细化为某些颠覆性的问题:

1.柳永与苏轼的对比,为什么说柳永的很多诗词时空很大,但是格调不高呢?判断“格调”“境界”标准是什么?

关于晏殊黜退柳永,张舜民《画墁录》有如下记载: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分别找几首晏殊、柳永词进行比较。

老师提供一至三首晏殊柳永词比较。

……

那么这些问题又能否给活动提供有力支架,还是会限制学生的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次高阶的诗歌专题学习活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yy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