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学生交流学佛的话题。谈话中说到,遇到家庭不幸,生活不顺,身体有疾,便烧香磕头,念佛回向,期望佛菩萨保佑,希望能通过念佛,消灾解难。
对于宗教理论对于佛教,自己学得浅,我不敢枉论。但是,由于对人生是认真的,对生活是认真的,对自己人生和生活也是认真的,因而,对信仰有接触,间或思索,偶得体会,我还是逐步地形成了对信仰的认知。虽然只是反映了自己当下的认知程度和水平,但是,还是愿意谈一谈,换得交流。
一、对于高于自己某种力量,我们最好是信仰,即,常说的“敬畏之心”。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从外在,到内心,每天都在变化。我们生活的世界、社会,以及其他人们,也是时刻在变化之中。因此,对于变化中的自己这个个体,不能肯定哪一个时刻的自己就是真正的自己,永恒的自己。所以,需要言谈举止的参数和参照物,否则,就成了随风飘动的浮萍。当然,愿做浮萍也是个人的自由,但是,如果不愿意做浮萍,就需要一个参数和参照物。
信仰,就是这样的参数参照物,让自己在风中不脱离基本轨道,或者,逐渐进入良好的轨道。
信仰,可以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或者儒学等历史悠久的思想观念和教条,也可以是自己总结出来的信念和原则,也可以某个人的思想观念和教条,总之,是自己认可的高于自己的力量。
一旦信仰,就要信奉,否则就不叫信仰了。
信仰是比如北辰,我们只能拱之,不能让它围着我们转。
二、信仰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存在着比自己更高的力量,所以,自己要谦卑,不能妄为。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世界上存在着在我们人之上的可以用“神”来称呼的力量体,因此,人应该谦卑,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不会无所畏惧。
对更高力量有所畏惧——佛家惧六道轮回,基督教徒怕地狱,儒生担心遗臭万年——畏惧会让人有所收敛,避免自己无所顾忌地随性任意妄为。
三、信仰的目标是提升自己,不是求得“好处”。
因此,用信仰支撑自己人生框架,是让自己在人生路上,最终增进智慧,参透真理。
祈求通过某个信仰,而得到“果报”,这是一种目的不纯的信仰。
学佛,不是通过烧香拜佛以谋求某个好处。烧香拜佛,佛就让你达成愿望,那岂不是在“贿赂”佛?
对神明有所求,用自己的某项行为“贿赂”神明,会产生困惑。一旦发现求神拜佛没有达成自己的有所求,就以为自己信得不对——错神或者错法,于是,或放弃,或加码。
其实,这都是因为给信仰加上了“功利”。
学佛,信教,持某些原则,都是为了探究世界真相,增进智慧。宗教信仰中进行的各种礼仪,信徒们应该理解到,这是为了帮助人们静下心来,定下意念,体会庄严与严肃性,从而增进智慧的学习。仪式和塑像并非是企图让人膜拜以换取利益。
昨天,偶然看到丰子恺先生的文章《佛无灵》,正是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节选如下:
期望能够信佛为求人生幸福,我绝不反对。
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顾他人,我瞧他不起。
得了些小便宜就津津乐道,引为佛佑;
受了些小损失就怨天尤人,叹“佛无灵”,真是“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他们平日都吃素,放生、念佛、诵经。
但他们的吃一天素,希望比吃十天鱼肉更大的报酬。
他们放一条蛇,希望活一百岁。
他们念佛诵经,希望个个字成金钱。
这完全是同佛做买卖,靠佛图利,吃佛饭。
这真是所谓“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丰子恺,《佛无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