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作者: 我不是恶棍 | 来源:发表于2023-04-08 11:55 被阅读0次

有这样一位天之骄子,他的父母都在美国知名大学任职,父亲曾经取得哲学博士的学位,母亲则是一名英文教授。。

他天资聪颖,本科主修了哲学和英文,辅修了模态逻辑学和数学,还拿到了创造性写作专业的艺术硕士学位。一踏入文坛,他就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小说作品,名声大噪。

可也不曾想到,2008年,因为抑郁症,他最终选择在46岁时自杀。

他就是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作为少数兼备了文学性、哲学性、科学性的作家,他关注美国的社会现实,关注人类的生存问题,在短短的二十年创作生涯中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作品。

作为一个天才,他一生用戏谑诙谐的笔调刻画着世事,以游戏般的语言书写着深刻的哲学道理,他笔下的世界总是热闹非凡,妙趣横生。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就是根据作家华莱士生前唯一一次公开演讲的录音整理而成的。

2005年,他在美国肯扬学院毕业典礼上做了这番演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共鸣。

华莱士认为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件事情?又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生活并不总会充满激情或一帆风顺,我们要学会提醒自己走出思维定式的泥沼,做思维的主人。

我们的信仰和意义并非来自其他,而是来自于偏见。教育真正的意义是帮助我们进行思考,获得批判性思维。

01信仰是意义的来源

作者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阿拉斯加州是美国最北边的一个州,北面连接着北冰洋,气候严寒,沿海随处可见冰川。

这一天,在阿拉斯加的一个小酒吧里,坐着两个人,他们当中,一个是基督教信徒,另一个是无神论者。

他俩借着酒精作用,争论“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

无神论者说,他不相信上帝,因为他曾经向上帝祈祷过,但上帝并没有出现。

他上个月在露营的时候,被忽然到来的暴风雪困在了山上,处于非常危险的情况,低达零下四五十度,没有食物和水源,如果找不到离开的路,将危及生命。

在暴风雪的笼罩下,到处都是灰茫茫的风雪,他迷失了方法,向上帝祈祷:“上帝啊,如果你真的存在,求求你救救我,否则我就要死在这里了。”

后来,上帝始终没有出现,两个恰好路过的当地人发现了他,带着他回到了安全的地方。所以上帝不存在。

但是基督教信徒认为,这位无神论者能坐在这里安然地高谈阔论,正是因为上帝听到了他的祈祷,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他的生命。

你认为他们谁说得对呢?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小故事呢?

在今天,接受过辩证思想教育的人,不会轻易否定某个人的言论,也不会轻易断定某个人的观点是正确的。

在作者看来,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剖析这个故事并不难。

两个人如果拥有两种不同的信仰模式,就会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从经历中获取意义,所以即使他们拥有完全一样的经历,也有可能收获截然相反的意义。

我们的信仰是意义的来源,而信仰其实就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为什么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呢?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又很复杂。

你甚至可以认为,“本来嘛,每个人理解世界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咯,这有什么值得想的呢。”

你可以以此为答案,说服自己不去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当然是一种快捷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一个问题。

但事实上,这样的回答不过是将问题重复了一遍,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作者认为,意义的建构,不是一个人刻意的选择,它有可能来自无意识的傲慢自大。

比如,故事中的有神论者,他坚信上帝的存在,让当地人挽救了被困者的生命。

很多宗教教条主义者身上存在的问题都比较类似,他们自大、盲目确信、思想封闭,这就如同一个牢狱,让人成为井底之蛙,人只能通过狭窄的视野去窥探世界,还不自知已经被困在牢狱之中。

所以,我们并非天生就能选择自己思维的内容,也不是天生就具备思考的能力,很多不假思索就确信的事情,都有可能是大错特错的。

这样的情况并非仅仅存在于关于信仰的问题中,“上帝是否存在”只是哲学史上被诸多哲学家广泛讨论的问题之一,其他关于哲学和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比如,“幸福到底是什么”“快乐该如何定义”“人生应该追求什么”“生死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说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往往是那些没有对这类问题进行过深度思考过的人才会回答地很轻易、很笃定。

反而是受过高等教育、对这些问题进行过探索的人才会犹豫和深思,不去轻易地断定哪种理解是错的,哪种理解是对的。

这就是作者所表达的要点。不同的信仰模式会促使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获取意义,意义的构建有可能来自无意识的傲慢自大。

02不思考的人才会轻易回答

解读了意义的来源,我们知道了意义的构建有可能来自傲慢自大,而人文科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教会我们,少些自大,多些对自己和自己所做之事的批判意识。

对那些不假思索就信以为真,或者随意一瞥就坚决否定的事情,多些批判性的思考。

国内外很多学者、教育学家、教师、甚至学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我们接受人文科学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曾经有一段时间,受教育的目的是“有用”——有实际的用途。

比如学建筑是有用的,因为可以建造房子、大桥、公路;学医学是有用的,因为可以治病、救人、减少伤痛。

这样的审视当然没错,但如果用类似的工具理性和效率原则的思维方式去解读人文科学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就变成了“没用的”东西。

因为它们并不能带来实际的用处,没有任何的可见的、物质的回报。

但正因为如此,人文科学教育教会我们的不再是确切的知识,它强调的是思想和认识的重要性,从宏观的角度来培养我们对宇宙、人生、生活的思考,促使我们获得超越性的视角。

只有学习了人文科学,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才能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他人和人与自己的关系。这就是看似无用的人文科学的大用处。

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得以避免成为思维的奴隶,学会了掌控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内容,以充分的警醒去选择我们自己关注的内容,选择构建意义的方式。

作者认为,我们必须提醒自己保持警醒与专注,不被头脑中某些持续不断的独白而催眠。

因为,思维是优秀的仆人,也是可怕的主人。如何做避免自己成为思维的奴隶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默认设置。

在默认设置中,人会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我们自己的个人感受充斥着整个世界。

虽说他人的思维和情感也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我们交融,但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才是最直接、最迫切、最真实的。

这是因为我们过分强调自己主观感受,认为自己的小世界是最为重要的,为了让自己的小世界和谐运转,忽略了别人的感受,甚至有些人不惜损害别人的小世界。

殊不知在我们认为自己是主角的同时,对面的人也以为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究竟谁才是主角,谁才是配角?谁的感受应该让位于别人的感受呢?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并不一定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小世界也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就已经避免了思维的奴役。

这也就是哲学中非常经典的一种论点。

如果我们将自己认为是一个主体,将其他所有人看作是客体,客体必须让位于主体,满足主体的要求和渴望,就会带来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事情:

如果一件事情对自己有利,我们就觉得开心,如果一个客体能让我们获利,我们就称赞这个客体;反之,如果一个客体无法给我们带来利益,就会被我们贬低和忽略。

久而久之,主体和客体之间,也就是我们和其他所有人、事之间都会变得越来越不和谐。

当不再将自己看做主体,也不再将其他人看做服务于主体的客体,就能获得一种超越性的思维方式,摆脱导致不和谐的固化思维,认识到我们自己和其他人是真正平等的,在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中具有同等的地位。

作者把教育和人类的关系,比喻成了水和鱼的关系。

鱼每日都在水中畅游,水是鱼生命的重要环境,但鱼经常会困惑“水到底是什么”。

最明显、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往往是最值得一探究竟,却又最难说明白的,好在作者带我们领悟了这一关系。

03在琐碎细微里重复

不过避免成为思维的奴隶,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思考内容,并不是让我们沉浸在思维的世界中。

华莱士说,教育体系中最危险的事情,就是会让人喜欢上过度推理,迷失在抽象思维之中,反而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眼前的事情和内心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在结束学生时代,过上成年生活后尤为凸显。

在舒服、体面、单调的成年生活中,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如何才能选择自己思考的内容呢?我们必须去关注真正的生活。

学生时代,我们每三到四年就会换一个生活环境。

在学校里每天接触着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各类社团和组织活动,各类义工和志愿者活动,甚至夏令营、冬令营,还有每隔一段时间的学业测试、升学考试都让生活充满了挑战、刺激和新鲜感。

这些五花八门的,甚至说不上更喜欢还是更厌恶的生活,会在踏入成年人的工作岗位后逐渐平息。

一份即便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一个即便是庞大的家庭,也最多不过涉及十几个人。

而且,这些固定的人也往往在做着一成不变的事情。成年人的生活围绕着工作和家庭,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成为大部分职场人的现状。

很多人都觉得,明明生活很自由,却深深感到束缚和困顿,明明有很多选择,却又似乎根本没得选。

华莱士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生活场景:

假设今天是成年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一天,你早晨起来,去干那份充满挑战的白领工作,辛辛苦苦干了八九个小时。

结束的时候,你已经筋疲力尽,只想着回家吃顿好的,然后,也许可以放松一两个小时,就得早早入睡了,因为第二天还需要早起,重复一模一样的事情。

但是忽然,你想起家中没有了食物,因为那份充满挑战的工作,你现在很少有空购物,所以下班之后,你先开车来到了超市。

今天的交通依然拥堵,好不容易到了超市,又遇上了人潮涌动,这个点也是其他上班族来采购生活用品的时间。

超市里的灯光明亮地耀眼,荧光灯甚至有些可怕,充斥着足以扼杀灵魂的音乐,这不是你想待的地方,你只想以最快的速度买完东西快快回家。

你不得不在灯火通明的巨大超市中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寻找你想要的东西,推着小推车,穿过同样推着小推车、同样疲惫匆忙的人群。

当然,你还很礼貌地向行动迟缓的老人、调皮的孩子让道,你咬紧牙关尽量显得温和,好不容易选完了物品,才发现结账通道排着长长的队伍。

收银女士也因为工作而过度劳累,你当然不能朝她撒气。

终于结完账,你提着购物袋穿过拥挤的停车场,开车前你还得扎紧购物袋的封口,避免里面的东西在后备箱里滚得到处都是。

这样的场景,几乎是日复一复、周复一周、年复一年。

不仅现在如此,未来也确实将继续如此,甚至充满更多枯燥烦闷、恼人厌烦、看似毫无意义的例行公事。

不过,正如我们说过的,意义的构建很有可能来源于傲慢自大,我们如果认为这些事情全都毫无意义,那不一定是事情本身的问题,有可能是我们的思维问题。

在避免成为思维的奴隶后,我们学会了不以自己为中心的思考方式。

那么,在思考细微琐碎和令人厌倦的事情时,不妨尝试做出另外一种选择吧。

毕竟,你已经不再是思维的奴隶,你完全可以试着掌控自己的思维朝着另一个方向驰骋。

你可以想,为什么生活总是针对我?为什么我的饥饿、疲惫和回家的欲望被全世界的人阻碍?为什么所有人都这么面目可憎?这一切真的糟糕透了。

但,你也可以想,在公路上,所有滞留的车辆挡住了我的去路。

但事实上,某一辆车里可能刚好有一位父亲载着他生病的儿子赶往医院,他们的匆忙远比我的匆忙更重要。

收银台前的长队里,有很多比我的工作更辛苦的人,他们或许和我一样沮丧,或者他们的处境比我的更糟糕,我有可能是他们当中最幸福的一个。

作者认为,选择后者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一种道德绑架,而是提供一种思考方式。

这样很难,需要意志和心力,但是如果你始终坚定地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仍然不愿意这样做。

如果你足够警醒,能让自己选择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就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自然而然地客观描述自己的实际情况,并逐渐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不需要花费精力的。

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会了思考,拥有了驾驭生活的力量。

面对世界的时候,你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你一直都有第二个选择,你将把所有如同地狱一般的情景变得充满意义、神圣无比,你的周身将闪耀着同情、爱以及万事万物深层的和谐。

你可以选择。如果你爱慕金钱和美食,认为那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那么到了最后你会发现,这些东西拥有多少都不足够。

如果你迷恋身材和美貌的魅力,那么你永远会嫌弃自己的丑陋,当岁月和年龄的痕迹开始显现,你将恐惧惊慌。

如果你崇拜权力,那么你会贬低自己的软弱面,逃避真正的自己。

我们在寓言故事、神话、谚语中学习了上百遍这些道理,但真正的诀窍仍然是在生活中,摆脱它们带来的邪恶,选择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意味着专注、自律、不懈努力、真诚地关怀他人,并且每天都以无数琐碎细微的方式,一次又一次甘愿为整个世界,为了那个包括了我们自己和所有他人的整个世界牺牲奉献。

这无关道德,不是信仰问题,也不是花哨的言论,而是真正的真理,关乎了我们每个人的今生。

好了,听到这里,你就已经学会了《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这本书里的精华内容。

在最后,作者重复说了一句话:“这就是水。”

是的,这就是水。人对生活意义和自由真理的探索,就像鱼对水的本质的追问。

最后我再来为你总结一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首先我们从关于信仰的小故事出发,讲到了不同的信仰模式会促使我们产生不同的意义构建方式,即使是两个经历一模一样的人,也有可能从一样的事情中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意义。

意义的建构不是一个人刻意的选择,它有可能来自无意识的傲慢自大,人容易盲目确信,用狭窄的视野分析世界。

我们不是天生就能选择自己思维的内容,很多不假思索就确信的事情,都有可能是错误的。

其次我们了解了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形成批判性思维,多些对自己和自己所做之事的批判意识。

教育还帮助我们跳出思维定式,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默认设置,认识到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思维内容进行选择。

人文科学教育强调的是思想和认识的重要性,促使我们获得关于人生和宇宙的超越性视角。

最后我们知道了,将哲学道理应用到真真实实的生活里,远好过迷失在抽象思维中。

现实生活里,我们并不是没得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在乏味枯燥、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剔除邪恶、保持警醒、自觉、不懈努力,不以自我为中心。

相信美好、善良、同情和爱,让生活充满和谐、充满意义、闪闪发光,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am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