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向来是发挥空间极大的一部作品,它丰富的故事情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第一章名为通天河。初读此书,似乎作者一直在强调“渺小”与“孤独”。文字中,行者不知路途的起终点在何处;八戒向往着富有烟火气息的平凡生活;沙僧停不住自己心中的絮絮叨叨;三藏看破他们的目的只是浮名……他们有的迷惘而不知所措,有的又清醒得令人心疼,却终究得在这条路上不停息地行着。
顾湘的文字有时很简单:“在路上,我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我是不是在路上。”这是沙僧故事的开头的自言自语,看起来可笑,细想是多么可悲?他们一行人从东土大唐而来,走走停停,似乎一切顺理成章;然而他们自己也很迷惘,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跋山涉水,他们此行的目的何在,为了经书?三藏说:“世间事唯名利最重……我弟子去往西天,或许也不过是为了浮名,和他们也没有什么区别呀——说是浮名,其实生死也不如名利重,那么生死就更是浮沉流光了。”我想,这里的他们,约莫就是芸芸众生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看,似乎他们也并非堪破红尘,只是能将人们羞于启齿的事情光明正大地表现出来了。
给我一种火焰山的感觉第二章的篇幅,似乎大多篇章是行者的回忆。五百年前,花果山中,行者、大力王、罗刹,志趣相投好不惬意,却因后来勾了生死簿而引起了天上众神的不满。他们想用一个闲职束缚住他,连玉帝都觉得,这个方法真毒,一个英雄的自由任意就如此被扼杀。不断被天庭给予打击,最终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而这篇故事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大力王的真实身份是不满天庭的天蓬,他追求自由的生活,却最终喝下“醉生梦死”,记忆消逝了,离开了罗刹,飘零人间。最悲痛的莫过于罗刹,她没有忘了她深爱的人,但五百年了,最爱的人的容貌却逐渐模糊,以至于翠云山芭蕉洞口再相见时,似乎心有灵犀却不相识的二人,终究还是错过。
悲剧过后,我不禁又思考行者:虽然孙悟空有孙行者的别称,但这个称呼跟齐天大圣、悟空比起来并不太引人注意。这本书里一直以行者称呼他,我觉得大概是照应着他的生命——一直在去往西天的路上不断行着,正如上一章他说的“不知道我是不是在路上”。他甚至不知道这一行程的目的,不知道自己的状态,却依然在不断行着。这也是一个悲剧。
这与我想象中七绝岭的部分有点相像哈哈三四五章的故事,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奇诡。有七绝岭上神奇恐怖的巨蛇,也有波月洞中由丧生于通天河的小女孩一秤金,还有东铜台府里的女孩少爷。第四章波月洞中的“女主角”一秤金,其实是第一章通天河中一个美丽灵透的小女孩,原本她的丧生被描写得云淡风轻,以至于我一直以为作者如此安排的目的在于凸显生命的渺小与无力,因为即使行者对她说不会让她死,可是无法阻止意外的发生。这也许是行者的安慰,也许是行者的自信,但是这句话却成了一秤金心中的执念,以至于她幻化成魔。这里的她在等行者到来,等报仇的机会,但在行者几乎丧生的时候她似乎还是选择救他。这是爱情主题的故事吗?我也不知道。
东铜台府的少爷给我印象很深。她说了一句话:“长生不老的生命是残缺的吗?少了最关键的死亡,那还算什么活着?”类似的句子我不一一赘述,她将生命看得透彻。《西游记》中的妖魔为了长生不老而使劲解数,而《西天》中的几只主角妖精,它们的执念或是自由,或是爱,令人新奇又感触颇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