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怀疑,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心态。对于这个心理问题,你们第一时间是怎样的呢?会怎样处理呢?
我来说说,我自己身边的故事吧!今天,一个朋友突然问我:你觉的他对历史的这段叙述怎么样呢?
同时,朋友发来一张文章截图。当然这篇文章我也看了。对于,朋友文章的好坏,我个人有个习惯,重来不点评。不是我不愿意点评,而是自己能力有限,还没有实力去去做这样一件事。好比,我以前在《任逍遥》诗中这样与自己说:“一碾尘土葬残躯,三尺石碑定是非。生前莫论他人过,闲时多思己不足。”当然,有时候看过别人的文章,也不是一言不发的。我会选择,看完后的联想,以及自己所思所想,对于文章水平避而不谈。
朋友看我没有回复,又说:他精通24史?!……我没有通读24史,只是知道24史的人,但他的这段对历史的叙述让我打分,我现在只能写上"与历史无‘缘’,继续吹牛”……真的……
我看了之后,只能说说我自己的看法,不然也说不过去。
我讲:怎么了?为什忽然这样的感慨。我觉得,信就信了,不信就当做他吹牛好了。这个没什么好纠结,这样让自己很累。
有些事情,没必要怀疑。毕竟也不是专业学者、名人,哪怕他说的假话,只要没有害人,退一步说,没有害你,就算了。
对于这个问题,那位朋友和多人提过,大家都怀疑。有人说字数太多,也有人说文言文太难,还有人从年龄上怀疑,认为一个大学生不可能看完三遍,太多太多的角度,无法一一列举。
对于这件事,我从头到位没有怀疑。因为怀疑对我没有任何好处。第一影响自己心情,真的也好,假的也把,与我何关。
我听了之后,心中惭愧,默默对自己说,同样爱好历史,人家怎么那么厉害,我什么时候能下定决心看完一遍呢。为了迎头赶上,我知行合一,下载《史记》电子版,一连看了三遍。第一遍文言文,第二遍白话文,第三遍还是文言文。也许我比较笨,古文能力又不好,不这样看,实在看不懂。但是,事到如今,你问我史记写了什么,我还是很多很模糊。看完《史记》,因为我喜欢三国这段历史,接着看了《三国志》。对于剩下的二十三史,我只要有空,一定会抽空啃完。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啃的骨头。没办法,谁让自己喜欢呢?
读书这个东西,真的有天赋。有些人看十遍八遍,还不如有天赋的看一遍。因为每个人的遗传基因、家庭环境、读书氛围、生活阅历、理解能力、阅读量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朋友看后回复:没什么。桤人忧天,庸人自扰而己……
朋友接着又说:我反对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虽说没有直接伤害到你,也没有伤害到我……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态度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污辱,文化的传承即要高度的自觉,更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后者……
我讲: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我对于其他原则性问题,肯定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朋友接着说:为什么老版的"四大名著"除了内容有争议外,其艺术成就和演员的演技都让人倍感亲切……这就是秉持着对文化艺术的赤子之心的结晶,而非是利欲熏心之意识下的"快餐式"的垃圾……
你自己不防对老版和翻新"四大名著"……有的人甚至是一生只拍一部电视剧,也是决不放弃追求"精典"这个自己给自己,也是给整个人类的,这个共同的"标准"……这才是人类文化的巨人……
我讲:确实,现在的人,都图块。
朋友又回复:你很勤奋,而且也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实力……我希望你能拿出圣人之"韦编三绝"恒心与狠劲,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努力治学,勤于思考,相信你不要三年,你会重新审视今天的你及你周围的人和事……
记住"死记方可活用,深入始能浅出"。"精一广博"是每个学者自我治学的共同方法,关键是自己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感兴趣的项目。《史记》,可以作为你现在的切入点,因为你已经下了很多的功夫……
我听了之后,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好的,您的言语铭记于心。同时礼貌性的带上“谢谢”二字。
朋友问:那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你看了多少?这可以作为你"精与广博"的"博"所要看的书必备名单中一册……
在这里,我谢谢这位忘年之交的朋友。他一直指引我前行,督促我进步。一时间,我们又聊了许多其他问题。
同时,我也谢谢那位精通二十五史的朋友,他让我深深通过历史,了解了自己。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无论人们怎么怀疑,你看了就是看了,没有必要为了怀疑而让自己心烦。哪怕天下人都不信,至少还有信你。相信你,成为了我读历史的影子,让我朝着你的影子前行。
对于这个问题,我本来一直想写,只是一直没有遇到一个合适的机缘。既然机缘已到,望两位朋友原谅我。
许聪【原创】2018.11.19 深圳
网友评论